地震灾区典型受损区恢复初期土壤呼吸状况及影响机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boy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引起大面积植被和土壤毁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受损,加剧了生态恢复与灾害治理的难度。土壤呼吸是表征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养分转化供应能力以及生态系统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和响应模式。为了解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下不同气候类型区受损生态系统治理过程中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选择干旱河谷气候区(大禹威州镇)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绵竹汉旺镇)生态恢复示范区为研究区,以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以及未受损区为样地,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植被调查和土样采集,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生物量,分析生态恢复下两种气候区三种处理方式土壤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以期阐明生态恢复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典型受灾区土壤呼吸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6个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存在显著日变化,峰值多出现在13:00,冬春季在11:00和15:00之间波动;呼吸日变化在两个气候区均表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而日变化振幅大小则为受损治理区>未受损区>自然恢复区。土壤呼吸主要存在冬低、夏秋高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且差异显著,但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在生长季(夏秋)无显著差异。与未受损区比较,干旱河谷气候区受损治理区与自然恢复区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41%和5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分别降低21%和23%。(2)典型受灾区土壤5cm温度与湿度日间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5cm温度日间变化在两个气候区均与对应土壤呼吸存在较为一致的波动规律。拟合后发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呼吸与土壤5cm温度有较好的拟合关系。干旱河谷气候区存在一定的变异,具体表现为16年秋季三种处理方式土壤呼吸与对应土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在夏季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就不同处理方式而言,两个气候区土壤呼吸与土壤5cm温度有较好的回归关系,拟合系数为受损治理区>未受损区>自然恢复区。(3)典型受灾区土壤水热因子季节变化、Q10变化以及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呼吸与温度或湿度单一变量进行拟合时相关系数较低。本文采用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因素模型(R=aebTWc)拟合不同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提高了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双因素模型所得结果如下:除水热因子外,另有其他因子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未受损区的土壤呼吸;干旱河谷气候区未受损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损治理区仅受温度或湿度单因子的影响,其余三个样地则受到水热因子复合影响。干旱河谷气候区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和未受损区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34、1.95、2.78,亚热带季风气候区Q10则分别为1.99、1.25、2.90,表现为自然恢复区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受损治理区,而未受损区最不敏感。(4)典型受灾区土壤理化性质季节变化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除速效磷、容重、孔隙度外,两个气候区土壤理化性质在观测期内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动。不同处理方式中,除全磷、容重和电导率外,两个气候区土壤理化性质在整体上表现为未受损区大于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此外,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较2012年有明显恢复,其中受损治理区恢复水平较高。土壤呼吸与理化性质相关分析表明:地震灾区土壤呼吸均值与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孔隙度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就不同季节而言,土壤呼吸在不同季节与全氮、水解氮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土壤呼吸仅在夏季与土壤pH和全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与速效磷、电导率无明显相关关系。两个气候区不同处理样地土壤呼吸主要受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等养分的影响。(5)典型受灾区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植物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基本表现出冬季低、夏秋季高的季节变化规律(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恢复区表现为冬季低、春季高外)。不同处理方式中,植物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自然恢复区,未受损区与自然恢复区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地震灾区土壤呼吸均值与植物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季节而言,除植被地下生物量在秋季以及总生物量在夏季外,两种植物生物量在各季节均与土壤呼吸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干热河谷气候区不同处理样地土壤呼吸主要受植物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影响,而亚热带季风区样地主要受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影响。(6)典型受灾区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除真菌存在冬高夏低的趋势外,细菌、放线菌、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在6个样地内呈冬低夏秋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总量在6个样地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气候区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均表现为未受损区大于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且受损治理区微生物活性恢复率较高。相关分析发现,除地震灾区土壤呼吸均值与真菌无显著相关性外,灾区土壤呼吸均值与细菌、放线菌、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就季节而言,除细菌数量在不同季节与土壤呼吸均无显著相关性外,土壤呼吸与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在冬季和16年生长季(夏、秋季)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同处理样地土壤呼吸主要受细菌、放线菌的影响,而干旱河谷气候区则主要受真菌和微生物氮的影响。(7)典型受灾区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及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同气候区五种酶活性季节变化不同,但总体上表现为夏秋高、冬春低的季节变化规律。在不同处理方式中,两个气候区样地的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均表现为未受损区显著大于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但两个气候区受损治理区和自然恢复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与未受损区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得出:地震灾区土壤呼吸均值与脲酶、蔗糖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则无显著相关性。就不同季节而言,土壤呼吸除在15年秋季、16年夏季与脲酶和蔗糖酶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余季节与脲酶、蔗糖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与纤维素和磷酸酶在秋季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总体而言,干热河谷气候区不同样地土壤呼吸主要受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而亚热带季风区主要受碱性磷酸酶的影响。(8)典型受灾区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两个气候区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子各异。其中,干旱河谷气候区不同处理样地土壤呼吸第一主成分均为土壤全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同处理样地则均为温度和碱性磷酸酶。综合分析发现,地震灾区土壤呼吸均值的主导因子为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细菌、微生物碳、微生物氮、脲酶和蔗糖酶。第二主成分以温度、电导率和纤维素酶为主;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为pH和全磷。分别将整个观测期6个样地土壤呼吸以及地震灾区土壤呼吸均值(6个样地呼吸均值)与生成的主成分进行拟合后发现:不同样地以及整个灾区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均与第一主成分呈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其余主成分均无显著关系。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迄今未能完全阐明。早期生长反应蛋白-2(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2,Egr-2)和Egr3协同调节机体炎症控制与抗原诱导的T/B细胞活化增殖,可直接调控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子 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
学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良造材树种,生长快、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且成林迅速、分布面积广、栽培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杉木胚珠在发育过程中,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败育。本研究旨在揭示杉木胚珠的发育和败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选取长势良好并一致的杉木雌株,从4月下旬开始,每5~6天采集一次种子,采用半薄切片技术,对杉木胚
学位
昆虫病原真菌已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其中球孢白僵菌是一种能有效防控多种农林业害虫的病原菌。星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是国内危害较广的蛀干性害虫,导致树木无法传输营养而衰弱死亡,对林业和城市绿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手段,分别从星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球孢白僵菌侵染星天牛及其互作、白僵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表达差异和白僵菌抵御胁迫机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白僵菌与星天牛的互作机制。主要研
学位
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更是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通过完善思政课课程标准、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内容、夯实教材建设机制等路径来突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瓶颈。
期刊
<正> 目前,汽巴—嘉基公司在阿拉巴马州MeInlosh的工厂正在生产液态环氧树脂.这家公司的年生产能力为360—4500吨.由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的Aral-dite型液态环氧树脂,既是产品,又是本公司100种环氧树脂产品中的关键性的中间
期刊
垂尾用于保证飞机航向稳定性,其装配精度受零件尺寸公差影响。传统上,设计师往往基于成熟经验进行相关零件尺寸的公差分配,且未考虑装配过程中对接接头间的相互影响,因而容易导致零件间的相互干涉,工作人员需对零件进行修挫打磨。本文基于尺寸链,考虑前后梁对接相互影响,根据尺寸链的空间传递,采用极限法和概率法进行垂尾装配尺寸链公差分析。对零件尺寸的上下偏差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零件间间隙值均不小于0mm,保证了垂
期刊
目的以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为研究对象,总结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深入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认识;应用健脾益肾化浊法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受试者进行90天的干预,评价健脾益肾化浊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防止或延缓痴呆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试验方案,纳入44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予健脾益肾化浊配方颗粒+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模拟剂+
学位
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中的一种,为消化科的难治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师李军祥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清肠温中方来治疗本病。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研究方法,观察清肠温中方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疾病活动度、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比较清肠温中方与西药美沙拉嗪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的异同,明确清肠温中方治疗
学位
本课题通过对流行性感冒西医诊疗及中医认识进行综述,明确当前流感的防治进展,再进一步挖掘国家名老中医周平安教授治疗季节性流感的经验,总结出周教授治疗北方地区季节性流感的基本法则——表里和解法,并阐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周教授表里和解法之代表方——流感双解合剂为出发点,进行临床研究,科学评价其对于北京地区季节性流感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周平安教授表里和解法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通
学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互联网+茶文化”的新式茶饮营销模式提供了条件。喜茶作为新式茶饮的头部品牌,其“互联网+”运营已初具规模,但是“+茶文化”仍程度尚浅。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传递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的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茶饮店,即是技术学派泛媒介观下的媒介。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喜茶媒介可供性的基础上对喜茶融合茶文化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传播优化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