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迪丝·华顿(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批评界多次引起争论的作家。在其长达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著作既多且广,而在她众多的文学成就中,小说为她赢得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创作于1905年的《欢乐之家》,1911年的《伊坦·弗洛美》和1920年的《纯真年代》,这三部作品不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他们对其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以往的评论家主要从女性主义,她对婚姻、艺术、建筑、种族、风俗等问题的看法,她的写作风格,以及她与亨利·詹姆姆斯的关系等角度来分析解读其作品,极少有人关注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因索,而对于她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手法的特点,业界史是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深入的探究。本文试图利用亨利·柏格森的双重自我理论来对华顿最著名的三部小说—《欢乐之家》,《伊坦·弗洛美》和《纯真年代》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并最终探寻华顿独特的自然主义观及其对美国文学发展史的贡献。在引言之后论文分三部分展开。论文首先介绍了自然主义的思想起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华顿的影响;而后运用亨利·柏格森的两个自我理论分析了三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在严酷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下两个自我的矛盾斗争,并以此总结了导致男女主人公不同命运结局的原因;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华顿不仅是一位自然主义作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独到见解的自然主义作家,即使在面临不可抗拒的社会和环境压力下,她仍然鼓励他的男女主人公们要努力克服被外力所决定的“社会自我”,执着于对那些源于“真我”的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观点即便是在今天仍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