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预后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llnv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分两章探讨:第一章初步分析青岛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年龄对分布的影响。第二章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研究方法第一章: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6例,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等进行比较。第二章: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脑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及前后循环狭窄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章:306例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78例;单纯前循环动脉狭窄14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63例;单支性血管狭窄者96例,多发性狭窄者210例。老年组单发性血管狭窄比例(23.28%),明显低于中年组(17.87%)和青年组(7.36%)(P<0.01);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比例(83.62%),明显高于中年组(44.79%)和老年组(28.30%)(P<0.01);老年组前循环狭窄患者比例(31.45%),明显低于青年组(74.51%)和中年组(56.25%)(P<0.01)。第二章:86例患者中,80例完成随访,1年内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高达33.75%,其中复发脑梗塞或TIA率达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3.60;95%CI 1.23-24.86;P=0.03)、女性(OR 4.05;95%CI 1.21—21.12;P=0.03)、NIHSS评分>1(OR 2.40;95%CI 1.36-38.32;P=0.02)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OR3.89;95%CI 1.14-13.93;P=0.03)与终点事件相关。研究结论1.青岛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2.不同年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不同。3.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认为缺血预处理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HMGCR的酶活力,增加了细胞膜和线粒体膜胆固醇的含量,增强了细胞内源性的抵抗损伤能力,提高了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和减少了线粒体C
目的通过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各项指标的关系,从而探索内脂素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在广东省
道路工程由于路线长、涉及的范围广,所以沿途会遇到多重不同的岩土类型,仅特殊性岩土包括:黄土、红黏土、软土、填土、膨胀土、冻土、盐渍土、混合土、污染土、风化岩和残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