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不断深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十分必要。文化社会语境不仅制约着文本、策略等翻译选择,而且极大影响着译语文本的传播和接受。作为“十大才子书”之一的《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它的英译对于“中学西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前很少人从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方面对沙博理和登特·杨这两个译本进行过比较研究。本文以上述两个英译本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了读者、译者、赞助人、原语和译语语言和文化的地位、翻译策略这几个制约因素对文化资本的影响,探讨了两个译本文化资本传播的运作过程。本文以期探究异质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以及文化间的文化融合,拓宽其研究领域,并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所帮助。本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意义,以及沙博理和登特·杨的《水浒传》英译本;第二部分是理论框架,主要讨论了影响《水浒传》文化资本传播的各要素,包括译者的主体性、读者需求、赞助人、翻译策略、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地位和声望。第三部分结合《水浒传》原文本、沙博理和登特·杨英译本中的具体实例,讨论了《水浒传》翻译文化资本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对其传播施加影响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四个因素对《水浒传》文化资本的影响过程。第四部分分析了《水浒传》文化资本传播的结果,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包括研究发现、不足之处和预期发现。本文发现,社会因素,尤其是读者需求、译者主体性、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地位和声望,以及翻译策略对《水浒传》文化资本的传播和接受至关重要。首先,读者是译本的接收对象,译本在译语中流传广泛与否,很大程度上看译本是否满足读者的需求,包括审美心理、文化认同等。如果满足,则较容易在译语中传播成功,反之,受限。另外还要看读者的知识水平。译本针对的是大众读者还是知识精英,这将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其次,人都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身份、价值取向等。当面对原文的同一个词、同一种文化现象时,这些隐性的因素就会影响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杂合等。单独一种翻译策略的使用,往往使得原语文化资本或被压制、或被改变、或被全盘生硬地“复制”,所以,互文的杂合策略不失为一种尝试。再者,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地位和声望往往为翻译定了一个“基调”,具有鲜明的文化殖民色彩。若输入地强势的文化占据中心地位,在引入外来语言和文化的时候往往采取归化,顺应当地的文化习惯,压制外来文化因子,将其同化。国与国是有差异的,文化资本同样。原语的文化资本到底能否以“本来面目”被传播到译语中并被接受,两者的语言文化地位和声望起很大作用。作者认为,要想使文化资本有效地在译语文化中顺利传播和被接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之路更加顺畅,就要综合考虑读者需求、译者主体、翻译策略、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地位和声望这几方面因素,以“和合”的文化态度来直面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