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法律意识探析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qiang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新时期的工作目标。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约占八成,农民的法律意识的提升就意味着全民族法律意识的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提高,中国的法治社会无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为法制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法制建设必须维护农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能为法制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包括深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政治基础、广泛的文化基础。目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法律意识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在农村,人身伤害、财产、土地征收、合同、邻里以及婚姻方面的纠纷较多,但很少有农民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农民的诉讼意识的淡薄,对行政、司法解决丧失了信心,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国家也多次出台文件降低诉讼费,大大降低司法程序的门槛,法律程序虽然繁琐,但法律毕竟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这是调解等其他争端解决方式所不能及的,诉讼程序更有利于纠纷的解决,然而农民却不愿意走诉讼程序而现实采取“私了”的方式,私了往往并不能实现公正,相互妥协中也使应有的权利不能得到保护。为了分析这一问题并试图提升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本文从理论上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含义及其功能进行分析,包括法理学分析、法史学分析,并对中国法治传统与西方自然法尤其是古典自然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以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为调查区域,采取问卷的方式深入农民身边,了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接着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所涉及的10个问题进行汇总,分析问卷背后所反映出的农民法律意识的真正问题是农民缺乏权利意识,指出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出路应该是高举权利大旗。接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民提出的他们比较关心或者困惑着他们的农村法治热点问题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城乡收入差距、乡村自励机制、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最后,本文从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出发,逐步探索出一条能真正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指出必须加大农村法制建设的力度,科学立法;而只有公正司法与依法行政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群众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增强农民对法律的信心;法律监督是实现公正司法与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正确普法,即选择好普法的内容、时间、方式等,是达到普法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多管齐下,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才能逐渐提高,法治国家才能逐步实现。
其他文献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AlN的六角纤锌矿结构(B4),岩盐矿结构(B1),过渡态中间相六方结构(Hexa)和过渡态中间相四方结构(Tetra),计算了AlN在不同压力下B4和B1结构和过渡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外就餐,餐饮企业蓬勃发展。但由于餐饮行业自身的种种原因,其行业标准体系却迟迟未建立。建立、健全餐饮行业体系刻不容
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是指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合乎人的认识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世代流传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我国优秀教
当前,交通堵塞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交通流的特性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构建了多种不同的交通流模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氢吸附、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脱附、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以活性Al2O3为载体的Pd基碳二馏分选择加氢催化剂及以La改性Al2O3为载体的Pd基碳二馏分选择
运用大数据进行国家治理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近年来,我国运用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上下同心、戮力开局。同时,我国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对影响我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心灵史上,苏曼殊与李叔同是近现代文化心灵的镜像,也是近现代文人情操志节的象征,他们的思想言行,为我们研究近代中西文化的磨合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沧
信息经济时代造就了知识型员工,组织发展急需知识型员工。与此同时,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一家庭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型员工对工作-家庭关系所持的态度无疑会直接或间
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信息快速增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具备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成为现代
莫迪总理自上任以来,其对印度的内政外交政策均做出较大的调整。在中东政策上,印度对中东地区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具体表现为拉近政治联系、扩大经贸合作、强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