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DNA序列和形态的斯氏属线虫系统进化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 Travassos,1927)隶属于线虫门(Nematoda)、色矛纲(Chromadoria)、小杆目(Rhabditida)、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斯氏线虫体内均携带有一种属于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并与其形成典型共生关系的细菌。共生菌通过产生杀虫毒素等活性代谢产物与线虫共同作用杀死寄主昆虫,同时分泌胞外酶消化昆虫组织提供线虫生长繁殖所需营养。斯氏属线虫已被用于防治一些理化方法不易控制的土栖性和钻蛀性害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斯氏线虫属的系统进化研究将为斯氏线虫的命名、分类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28S rDNA为主要分子标记,用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和贝叶斯分析方法(BI)对总共60种斯氏线虫进行分子系统树重建,结果显示这60种斯氏线虫形成以S.intermedium,S.carpocapsae,S.bicornutum,S.feltiae以及S.glaseri为代表的五个大支(分别标记为Ⅰ至Ⅴ支)。不同方法建立的系统树在这五个大支的种类组成方面基本相同且得到高度置信支持但它们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则有一些差异:在MP法构建的系统树中,Ⅰ支处于系统树的底端且得到中度置信支持,其它四支的关系无法分辨;在NJ树中,Ⅰ和Ⅱ支同位于底端位置而Ⅳ和Ⅴ支处于枝端位置;在BI树中,五个大支的进化关系均无法分辨。基于28SrDNA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Ⅰ支与其它四支的遗传距离明显高于其它支之间的遗传距离。以ITS序列为分子标记构建的MP树也支持五大支的组成及Ⅰ支位于底端位置的结果。   基于上述结果,初步推测斯氏属线虫主要由五大类群构成,其中以S.intermedium为代表的类群可能是为该属最原始类群,而以S.feltiae及S.glaseri为代表的第Ⅳ和第Ⅴ支可能是该属较高等的类群,但各个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基于上述斯氏属线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对这类线虫的起源、部分形态和行为特征(如感染期幼虫体长、头部双角结构和捕食策略等)的进化及其与共生菌的协同进化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2-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2,DENV-2)非结构蛋白NS3与亲和标签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串联亲和纯化法(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TAP)获得与NS3相互作用的蛋
会议
本文对过程控制中化工装置的优化发展过程和原理、建模机理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应用SPSS软件,以大庆炼化公司气分装置、MTBE装置的操作数据为基础,以优化装置操作提高
  目的 分析血液病科病房近三年临床送检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血液病科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菌株,使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
会议
本文先以烯丙基氯、二甲胺为原料合成了N,N-二甲基丙烯胺,再以丙烯胺、N,N-二甲基丙烯胺和含氢硅油为原料,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利用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了中间体氨基硅油和N,N-二
在高糖和TGF-β等病理性因素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产生过多的胶原蛋白是造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
  研究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引起高表达的miR-146a在登革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发现DENV2感染THP-1细胞后miR-146a的表达呈时间依赖
会议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CO2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TiO2-SiO2复合氧化物,通过BET、XRD、IR等方法对复合氧化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将SiO2与TiO2复合以后显著地改
乙醇胺是最具实用价值的氨基醇类产品,产品质量对生产工艺和流程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本文借助于ProⅡ流程模拟软件,结合苏尔寿乙醇胺工艺技术,对目前乙醇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
随着互联网对我国社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在我国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国家层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发展的监管并未形成制度。本文在观照互联网金融产业特点的基础上,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感染标本中假丝酵母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院内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假丝酵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