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意象视角下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9801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快速消亡的困境。近十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只注重村落风貌而忽略文化内涵的浅层次的保护,造成传统村落逐渐丧失文化底蕴;第二,追求利益,过度开发,对村落造成破坏性的保护,导致村落逐渐丧失发展活力和独特性,出现村落风貌趋同化的现象。本文以青岛市即墨区凤凰村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意象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联系,传统村落文化通过空间意象要素得以传承和发扬,极具可识别性的意象赋予村落新的发展活力,通过二者之间的运行机制,以解决当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缺失和风貌趋同化的问题。首先,文章以空间意象理论为基础,对日本白川乡合掌村、湖南靖港古镇、陕西袁家村三种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案例进行解析,从意象的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原真性保持和多元性开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村落在空间意象视角下的保护原则和发展策略,并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中进行研究与应用。其次,本文基于空间意象、心理感知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重塑和加强村庄的意象元素为目的,运用史料文献搜集法、实地调研法、居民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获得凤凰村村民对村庄意象的感知评价,并基于基础的调研资料提炼出村庄的空间意象要素,将空间意象要素分成视觉、行为感知以及社会文化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归纳出传统村落的意象保护整体性原则、意象的可持续原则、空间意象原真性原则、开发途径多样化原则等。最后,基于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空间意象视角下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归纳为构建多方监管保护体系、动态延续村庄意象元素、村庄意象的重塑与回归和建立多维多元开发途径,为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指导,为以后空间意象理论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中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强度;其缺陷是缺乏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容易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为了实现结构可恢复功能的设计理念,针对结构体系中被广泛采用的联肢剪力墙,考虑到地震时其中的连梁及墙脚部分均易遭受严重破坏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摩擦型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墙,包括消能墙肢和消能连梁的构造及恢复力模型,其抗震性能的主要优势为:消能墙肢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积极寻求绿色低碳发展方法。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据统计,建筑碳领域排放量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高校建筑能耗随之不断增大,在城市能耗组成中,建筑面积仅占3%~7%的高校建筑能耗占到30%以上。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其中分布在高烈度地区的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增加,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结构抗震设计常用的方法有传统抗震方法、减震或隔震方法、减震-隔震混合应用方法。目前关于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已有较大的发展,而减震-隔震混合应用技术仍在发展中。本文结合一栋拟建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探讨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减震-隔震混合抗震技术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做了以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在发生的众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目前关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复杂适应系统层面出发,研究现场不安全行为涌现现象以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看作系统的涌现现象,探究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建筑施工现场不安全
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而洪涝灾害在各类自然灾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水对洪泛区建筑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基于洪水水深、流速作用村镇房屋的损伤评价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深、流速的洪水与房屋破坏程度的关系,为抗洪实践做指导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可以代代相传,具体表现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遗传基因和生活智慧。然而,由于气候和文化差异,起源于西方认知体系的舒适理论尚不能非常贴切地描述中国人环境适应能力。中国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描述和提高中国人环境适应能力的经验,但是由于“文化壁垒”的存在和经验式方法的大量使用,这些经验很难被直接应用于舒适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基于这些经验,提
随着社会对基础工程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岩土工程中对目标土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分析日益重要,而土体本身的形成就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其受沉积历史,复杂应力变化等的影响。从以往的大量工程经验和岩土工程实际来看,土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就有不确定性,工程土体参数大多具有空间变异性,也就是土性指标随空间变化具有随机性。而土体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将直接影响工程运行状况与工程安全。因此在大型岩土工程开展之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政府+市场”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必然抉择。文章基于财政金融协同的内涵属性,进一步分析了财政金融政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关联,并借助政策协同理论,分别从协同制度体系的完善和“主体—目标—内容”三维协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探讨了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前提与多维结构,架构起财政金融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理论框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
沉垫基础是常用的海洋基础。海床表面存在一层软黏土,沉垫基础为抵抗水平荷载,常采用加裙板这种方式,使裙板插入下层硬土。但由于软黏土被包含在裙板内部无法排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裙板安装深度,不利于发挥裙板的作用。本文针对裙式沉垫基础开孔排泥方案的预压过程和滑移过程进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的基础开孔形式的排泥效果及其对上述不利影响的削弱程度。优化基础开孔形式,为沉垫自升式平台整个安装过程和作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