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烷酸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la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多数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实质都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变成不可溶的固体(污泥)或气体(CO<,2>、CH<,4>等)以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污水和污泥量将会急剧增加,对于污泥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填埋,该法占据大量空间且对土壤和地表水有潜在危害.另一棘手的污染是"白色污染",近年来塑料废物污染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1964年一种新的可生物降解塑料(PHB)首次在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样品中发现,这一发现可为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众多学者对聚羟基烷酸(PHA)产率的优化做了研究,多数研究都是在现有工艺做的改进,例如:寻找新的廉价碳源和选取新的菌种,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给PHA的商业化生产提供直接的指导,1997年Chua等人提出一种新的合成PHA的方法,即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控制污水中的COD:N比可以合成副产物PHA,本文正是基于此成果而展开的.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建立一个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以合成PHA;第二部分:调整原水中的COD:N以优化PHA的产率;第三部分:以乙酸、丙酸、乙酸/丙酸为碳源在不同ORP下进行发酵,以研究PHA的合成途径.此外,研究中还测定了聚合物的熔点.本试验研究实验室模型的SBR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合成PHA,将原水中的COD:N比从60增加到360,微生物的合成PHA的能力增加但微生物的增长量缺下降.细胞合成PHA的最大值为0.27g聚合物/细胞质、PHA产率的最大值为0.09g聚合物/g碳源,此时污水处理系统的效果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另外,为进一步优化PHA的产率,建立了一套氮投加系统,在每四个非投氮循环进行一个投氮循环的运行方式下,PHA产率的最大值为0.09g聚合物/g碳源,此时污水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量减少了23%.当乙酸或丙酸作为唯一碳源时,当ORP为-30mV时,细胞中PHA含量达到最小值为细胞干重的12%,当ORP为+30mV时,细胞中PHA含量达到最小值为细胞干重的35%.以乙酸/丙酸为碳源时,维持ORP为+30mV,共聚物PHBV的含量、产率以及其中3羟基戊酸(3HV)的摩尔百分含量最大值分别如下:25.8%、0.38%(g/g)和78.0%.以乙酸为唯一碳源时,将发酵罐底物中ORP从-30mV增加到+100mV时,PHBV中3HV的摩尔含量从0%增加到21%,即底物中DO的变化能改变共聚物的组成.以乙酸、丙酸作为单一或混合碳源时,得到了一个假设的PHA的合成代谢模型,该模型假设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PHA的合成过程中包括TCA循环和糖酵解途径,其中重要观点就是氧气是合成PHBV中3HV单体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将从城市绿化的角度探讨降低交通污染的问题。  首先介绍交通污染的概念、成分及其带来的危害。然后根据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实际调查分析,对北京的城市绿化树种进行
光学材料从诞生之初就吸引着科研工作者的目光。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信息为载体的光学材料得到快速发展,这就对光学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表征光学材料性能的参数主要包括:折光指数、阿贝数、色散、透过率、机械性能以及稳定性。其中折光指数(折射率)及阿贝数是最受关注的两个重要参数。一般将折光指数值大于1.70的材料称为高折光指数材料(普通材料的折光指数在1.3-1.7),其在光学材料、透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柴油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其尾气中所含的大量污染物(碳颗粒、NOx、CO、HCs)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柴油机尾气中大量污染物的无规则排放,是造成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和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采用四效催化同时去除碳颗粒、NOX、CO和HCs是一种减少柴油机尾气中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本课题主要研究了Ru-Ir双贵金属催化剂和三金属催化剂同时去除碳颗粒和NOX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铁电陶瓷和薄膜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元器件中。铁电厚膜兼具了陶瓷和薄膜的优点,能很好的兼容微机电系统技术而备受人们关注。在材料的高温应用
我国现行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水质检测项目增添至106项,其中消毒指标被列为常规项目。给水处理末端消毒工艺在灭活水体中的种种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
随着我国陆上油田开发已基本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油田综合含水率超过80%,采油污水量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采油污水必须外排.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采出水
上转换发光材料能够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这一特性使得它们在上转换激光器、三维立体显示、防伪识别、红外探测、生物检测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