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水质检测项目增添至106项,其中消毒指标被列为常规项目。给水处理末端消毒工艺在灭活水体中的种种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会生成一系列卤代化合物,即消毒副产物。除去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外,卤乙醛是消毒副产物的又一大组成部分,其中又以三氯乙醛(在水中以水合氯醛的形式存在)为主。考虑到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在水厂出水中的广泛存在,本课题将三氯乙醛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管网条件下其水解、氧化和还原的降解性质,以及非管网条件下三氯乙醛紫外光解、挥发性、超声降解、微波降解、活性炭吸附和反渗透去除的性质。藉此本文完善了三氯乙醛降解去除性质方面的研究,为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管网条件下实验结果显示:三氯乙醛的水解反应明显受溶液p H和温度的影响,随p H和温度的提高而加快;三氯乙醛可以被高浓度的余氯氧化,而不能被氯胺氧化;三氯乙醛可以通过脱氯反应被铁粉还原,且在溶液p H为4.0~6.0的范围内有最佳的还原效果。但在实际的管网条件下,受限于p H、温度、余氯量等因素,三氯乙醛的水解、氧化和还原降解效果并不佳。非管网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显示:三氯乙醛的紫外光解反应明显受溶液p H和紫外灯功率的影响,随溶液p H和紫外灯功率的提高而加快;且在相近的实验条件下,三氯乙醛紫外光解的反应速率明显大于三氯乙醛水解反应的速率。与三氯乙醛水解反应的主要产物(为三氯甲烷)相比,其紫外光解反应的主要产物则是氯离子,降解地更彻底。在干扰物对三氯乙醛紫外光解反应的影响中,I-和NO3-起到促进作用,在同等浓度下,I-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NO3-;腐殖酸则起抑制作用;Cl-没有明显地影响。这说明存在紫外吸收峰的物质会影响三氯乙醛的紫外光解反应速率,或促进或抑制。紫外降解法对溶液中的三氯乙醛有较可观的去除效果,且无二次污染。此外,在非管网条件下,对于去除溶液中三氯乙醛,加热/微波煮沸和反渗透法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前者能高效去除自来水中的三氯乙醛,而后者能不受p H和初始浓度的影响;吸附法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受吸附剂和流速的影响显著;搅拌法和超声法则基本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