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理论分析了《北京折叠》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译。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之一,杂合理论关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杂合理论看来,文化之间存在“第三空间”,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可以在“第三空间”进行协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在“第三空间”中,不同文化相互调解,各具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在该空间得以生存,并在互动中产生新的文化。杂合理论应用到翻译中可以对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二元结构进行解构,同时强调实现译文杂合,综合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了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弱势文化,在文化翻译过程中,异化手法应当起主导作用,辅之以归化手法。《北京折叠》受到西方读者的认可和欢迎,并荣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其在西方的成功得益于刘宇昆巧妙的翻译,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刘宇昆通过适度杂合的方法,将中国文化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刘宇昆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刘宇昆主要选择以异化方式处理词汇翻译。而在句法方面,中英文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译者仍然能够保留一定的中文句法特征。译者在诸如食品、社会、物质等文化层面也多采取异化手段进行翻译。同时,为一定程度迎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或者异化手法无法达到翻译目的时,译者采取了归化的手法。两种策略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优秀的译文。《北京折叠》英译本的成功使该书在西方读者中有较高的接受度。中国文化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译本及翻译思想对于其他英译译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在世界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