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山水散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文以宋代山水散文为主要文本对象,试图从文学角度和文化角度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发展状况进行整体研究。论文前四章,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发展流变、文体类型以及山水散文中的写景文字及文体创新之处予以分析。论文第五、第六章则从文化的角度对宋代山水散文中的议论之辞进行论述,对时代思潮在宋代山水散文中的反映予以阐释和分析。论文第七章则主要对宋代山水散文的传播以及宋代部分山水名篇经典地位的确立进行论述。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宋前各体山水散文尤其是记体山水文以及山水赋的发展流变。第一节,主要论述“记”体文的内涵、性质以及晋唐间记体山水文的发展。最早以“记”体形式写山水的文体,应推六朝时期的地记。单篇山水记是从地记中脱胎而来的,其发展也大致经历了州郡记-区域性山水记-单篇山水记三个阶段。六朝时期的山水记已经具备了游记文学的常见文体要素,其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开端。六朝时期单篇山水记的作者主要是佛、道教徒,所记对象也主要是佛、道教名山。而到了唐代,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山水则逐渐纳入到单篇山水记的书写范围中来。另外,唐代行记、亭台记中也都有数量可观的山水描写,二者在创作过程中所积累的优秀经验,对宋代同类作品的创作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节,主要论述宋前山水赋的发展流变。战国时期的骚体赋以及汉代大赋中的写景模式对宋代山水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单篇山水赋的兴起以及其在体例、意境营造等方面所积累的优秀创作经验更是被宋代山水赋吸收和借鉴。第三节,主要论述宋前山水序、铭等各体山水散文的发展。铭、序、书等文体在宋代之前都承担起了模山范水的功能,这些作品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创作同样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宋前部分作家取山水佳趣为诗酒之用的精神也为宋人所借鉴,本节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宋代记体山水文的文体类型和内容书写。第一节主要论述记体山水文中的名山大川书写以及专门性山水志书的形成。第二节主要论述宋人对新发现、新开拓的山水景观的书写。宋人在写新发现、新开拓的山水景观时,往往会对“山水待人而显”这一主题进行特别强调,借此表达自己需要知音赏识的强烈愿望。另外,“山水待人而显”这一命题,也暗含着宋人在思考山水自然与人的关系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认。这种体认,无疑与宋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关。也正由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宋人在论述山水自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会特别强调文学作品对山水自然的显扬之功。时人对山水自然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的思考,逐渐从“江山之助”向“人助江山”转变。此外,宋代行记、亭台记中也均有数量可观的山水描写,本章第三节和第五节对这两种文体的文本形态、书写内容等也进行了较细致地梳理。关于山水游记的概念以及游记文体要素的厘定,学界意见不甚统一。本章第四节在广泛吸收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山水游记的概念以及其主要文体要素进行了重新探讨。论文第三章,对宋代记体山水文中多样化的写景技巧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学理进行分析。对古文运动所导致的宋代记体山水文的文体创新之处如“以赋为记”“以论为记”等也予以分析。论文第四章,对赋、序、铭等其它各类文体中的山水描写进行论述。宋代骚体赋、山水大赋以及短篇山水赋中均有数量可观的山水描写。由于赋体内部文体形式的不同,辞赋中的山水描写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致而言,骚体赋中的山水描写,多数是为文中所表达的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的。仿汉大赋中的山水描写,多以“征实”为准绳,但受矜夸一地风物的思想的影响,大赋作者在创作时并未能将这一创作理念落到实处。短篇山水赋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乐于在赋中表现文人的闲雅生活。宋赋的发展过程中,其题材范围也有所扩大,此前一些不用赋来书写的内容此时也皆已入赋。宋赋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新的文体即文赋。宋代一些山水赋名篇,就是用文赋的形式写成的。另外,宋代序、铭等文体中也有不少山水描写,各体山水散文之间的互动与唱和也比较常见。本章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专门探讨。宋人好议论的风气使得宋代山水散文中夹杂着众多的议论之辞。这些议论之辞,对宋代儒学、佛教、道教中的相关问题皆有所关涉。如宋代山水散文尤其是理学家所创作的山水散文,对宋代理学中的重要命题如“一体之仁”以及“一体之仁”的修养工夫、“一体之仁”的乐与效验等多有探讨。宋代佛教徒以及亲佛人士所创作的山水散文,则善于对佛教相关义理进行阐发,部分佛教徒还试图调和儒释,并在相关作品中展现出佛教向儒学靠拢的倾向。而宋代道教徒则乐于在相关山水散文中对道教的“洞天福地”系统以及道教宫观进行描写,对道教发展过程中所营造的神仙世界进行描绘,相关山水作品还乐于记载道教徒在山水中修行、体道的修炼方式。本文第五章,便对宋代山水散文中所涉及的儒、释、道相关问题予以探讨。从宋代儒学、佛教以及道教的发展过程出发,考察宋代山水散文中的议论文字,也是管窥宋代文学与哲学互动的有效途径。由于山水与隐逸之间的重要关系,宋代山水散文在发议论之辞时,对隐逸问题也屡有关涉。本文第六章便对宋人的隐逸观以及不同隐逸观念之间的冲突进行了考察。本章第一节,对宋前隐逸观念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第二节,对宋人的山林小隐和市朝大隐进行分析,对这两种隐逸观念之间的冲突也进行论述。此外,“中隐”“道隐”等隐逸观念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中隐”最初是指一种兼得仕隐佳趣的隐逸方式,宋人则将其发展成一种形而上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即“道隐”。对“道”的重视,使得宋人在论隐时,从“身隐”向“心隐”过渡的痕迹比较明显。宋人讲“心隐”时,多追求适性之乐。本章第三、第四节,便对“道隐”“心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七章主要对宋代山水散文的影响和传播进行论述。宋代部分山水散文名篇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前后《赤壁赋》等在后代被仿作、被改编的频率颇高,这些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因后人的常相唱和而久盛不衰。南宋时期开始,古文选本与游记总集的出现,为宋代山水散文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宋代山水散文中的一些名篇佳作的经典地位也伴随着这些选集的传播而逐步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