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降脂片药效物质基础分析、质量标准及降脂作用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脉降脂片是由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 Roxb)、三七(Panax notoginseng)、荷叶(Nelumbinis Folium)、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降脂化浊,通脉活血之功效。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通脉降脂片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中,关于通脉降脂片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可谓之众说纷纭,包括质量标准、入血成分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能够系统的阐述通脉降脂片的作用机制。而且,值得商榷的是通脉降脂片中化学成分众多,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在其药效物质基础不够明确的情况下,通脉降脂片的作用机制很难有重大突破。在其质量标准方面,2015版药典新增检测内容,而目前老部颁标准,只做显微镜镜检和化学显色检查。
  因此,完善药效机制研究,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提高生产控制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后续临床再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内容是阐明通脉降脂片药效物质基础及入血成分,完善药品质量标准,明确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
  (1)在药效物质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通脉降脂片成分。通过ICP-MS共检测出20种无机元素,其Ca、Zn、Mg和Cu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对心脑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通脉降脂片中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了其中56种化学成分,共有6类物质,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8.39%,主要为烃类,酯类等化合物。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UPLC-Q-TOF-MSE正、负离子两种质谱扫描模式进行检测,鉴定出通脉降脂片中24种成分,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通脉降脂片中18种成分,总共鉴定出通脉降脂片中42种成分,其中皂苷类成分有16种、酮类有9种成分、生物碱成分有11种、内酯类成分有3种、植物甾醇类成分有1种、糖类成分有1种、酸类成分有1种。采用UPLC-Q-TOF-MSE联用技术研究通脉降脂片的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脉降脂片给药后,大鼠血浆共鉴定出以原型药入血的成分5种,分别是:N-去甲基荷叶碱、蛇床内酯、三七皂苷LX、三七皂苷E、人参皂苷Rg3。通过比较给药前后大鼠的代谢指纹图谱,寻找并鉴定给药后血清中新出现的化学成分。
  (2)在通脉降脂片质量标准方面,根据新版2015版药典新增了含量测定内容,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据3批样品测定结果,及厂家提供的药材含量,以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总量计算转移率为46.98%~47.44%不等。考虑到药材质量的波动,以及不同药材主成分对提取率的干扰以及实际生产的波动,同时参考药典规定的限度,暂定本品每片含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总量不得少于1mg。
  (3)在降血脂机理研究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面,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喂养家兔,实验分组(n=6):正常组,高脂组,通脉降脂片低剂量组(0.144g/kg),高剂量组(3.6g/kg),中剂量组(0.72g/kg),阳性药组正常组动物喂养常规饲料12周,其他组动物喂养高脂饲料12周,第7-12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中剂量和阳性药组动物喂养高脂饲料同时口服相应药品。通过血脂检测、血流动力学检测以及形态学指标观察,结果显示,通脉降脂片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降低内皮细胞损伤,并且可以减轻高脂饮食引起肝和肾脏的炎性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婴幼儿期最为多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小儿外感发热具有起病急、病程短、传变迅速的特点,因此应积极进行治疗。其主要的病原体是某些病毒和细菌.在目前临床使用的退热药中,西药疗效肯定,但口服药大多有胃肠道反应,在退热的同时,多数药物还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对小儿康复有一定影响,而中医药在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方面,具有功效全面、副作用小等优点,显示
学位
目的:  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对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NC作为一种多药耐药逆转剂应用于临床肿瘤多药耐药提供依据。  方法:  1、体外细胞模型研究NC的耐药逆转活性。MTT法检测NC对6株多药耐细胞的抑制率,选取NC抑制率小于10%的浓度做为耐药逆转浓度;MTT法检测NC对6株细胞的耐药逆转的倍数,选取逆转作用效果最好的细胞用于后续研究;用药后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目的:急性肺功能损伤简称ALI(Actue lung injure)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发病率均较高的疾病,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的凋亡延迟与炎症因子网络启动的激活是急性肺损伤产生的关键机制之一。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ALI的发生发展过程。白藜芦醇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复制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探索
学位
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缺失增加了对新的治疗靶点的需要。哺乳动物大脑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从而重新获取丢失的功能。因此,促进再生修复为卒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发生、树突重构和轴突芽生等。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rotein postsynaptic den
学位
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上常见危急重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其致病因素有多种,从肾损伤的方式上主要分为缺血再灌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和肾毒性物质(主要由毒性药物、横纹肌溶解等)损伤。Claudia Schwarzenberger的研究报道,在刀豆球蛋白/抗刀豆球蛋白抗体所致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中,去除血小板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ESR1/2可影响NSCLC中重要的膜受体信号通路  目的:基于TCGA NSCLC基因表达数据分析,探究ESR1/2对NSCLC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方法:从UCSC Xena在线数据库获取TCGANSCLC基因表达数据集,采用R软件包“limma”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评估ESR1/2表达水平高低对NSCLC肿瘤组织样本中其他基因的表达的影响;筛选出
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继发于肝恶性肿瘤和胆道疾病,严重时可引发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其治疗方式通常是手术引流并联合抗生素治疗。但在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的背景下,现有抗生素对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治疗效果仍然欠佳甚至无效,因而开发新型高效的抗菌材料对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有重要意义。  近期有研究表明,临床上用
研究背景和目的: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和趋势。中老年男性睾酮不足及其引发的性腺机能减退(late-onsethypogonadism,LOH)问题正吸引着广泛的公众关注。LOH是睾酮不足引起的一种综合征,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逐渐增多,症状有明显的特征性、可导致多个器官出现功能异常,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欧洲男性衰老研究(TheEuropeanMale AgeingStudy,EMA
学位
相转移催化剂(Phase-Transfer Catalysts, PTC)是构筑有机化合物的利器,自发现伊始,高效的催化性能、温和的反应条件、友好的环境兼容,使其成为绿色有机合成的典范。环碳酸酯和2-噁唑啉酮是重要的合成砌块,前者在聚碳酸酯、燃料电池等材料领域应用广泛,后者常见于药物(如利奈唑胺linezolid、泰迪唑胺Tedizolid等)结构中。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通过环氧乙烷衍生物环加成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被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有约120万名,间接或直接因结肠癌死亡的患者超过60万名。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结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居于我国男性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五位,女性发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的消化道疾病。化疗在结肠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结肠癌易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从而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成为结肠癌化疗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研究表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