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裂缝发育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virtualboxsc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次研究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地区,构造位置属于晋西挠褶带。研究的目的层位为山西组和石盒子组。通过大量裂缝数据的测量及裂缝宏观特征的总结,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岩层中的裂缝以高角度共轭剪切裂缝为主;(2)根据裂缝的发育方向将裂缝系统分为三类:NNE向和NNW向、NE向和近EW向、近SN向与NE向,分别对应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裂缝
  1 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图1)处于中國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带的结合部位,四周被造山带所包围,北部为阴山造山带,南部为秦岭造山带,东部到达吕梁山,西部为贺兰山-六盘山[1]。鄂尔多斯盆地历经了多期构造运动之后总体表现为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呈现出具环状分布、复杂盆-山耦合系统边界构造带的构造格局[2,3]。
  2 上古生界裂缝发育特征
  2.1 裂缝的力学性质
  野外露头描述及统计显示(表1),在盆地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中统计的构造裂缝共177条,其中有160条裂缝的性质为剪切缝,而张裂缝极少,仅有17条。
  2.2 裂缝的密度
  根据野外露头裂缝统计结果(表2),分析得到上古生界砂岩裂缝密度主要分布范围为0.16-1.6条/m,平均0.46条/m,裂缝密度在平面上有较强的不均性。
  3 构造应力场分析
  野外露头裂缝测量数据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六组裂缝,分别为近SN向、NNW向、NW向、NE向、近EW向、NNE向。结合野外裂缝的分布特征、裂缝系统的交切关系和裂缝方位的配套组合,可将研究区发育的裂缝划分为3套共轭裂缝系统,分别为NNE向与NNW向、近EW向与NW向、近SN向与NE向,分别对应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图2)。
  参考文献
  [1] 王涛,侯明才,陈洪德,等. 海西构造旋回阴山幕式造山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旋回充填的耦合关系[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4,41(3):310-317
  [2] 罗建强,何忠明.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J]. 地质与资源,2008,17(2):135-138
  [3] 赵振宇,郭彦如,王艳,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J]. 特种油气藏,2012,19(5):15-20
  作者简介
  孙石明(1993-),男,硕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寺庄分矿生产能力的增加,中浅部采场消失严重,与此同时深部中段开拓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出矿量的需求,给寺庄分矿的生产造成的很大的压力,本文对寺庄金矿验证矿化蚀变分带的成矿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  关键词:矿化蚀变分带规律研究;找矿预测;效益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160-01  前 言  2017年为了验证矿化蚀变分
神南矿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主采煤层埋藏普遍较浅,煤层上覆的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与烧变岩含水层分布较广,富水性极不均一,存在突水
本课题结合某型中等推力发动机矢量喷管控制需求,以轴对称矢量喷管为基础,确定了基于DSP的矢量喷管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并着重进行了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数字仿真。本文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