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空间由各类生态用地组成,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区域。本文从花桥的用地特征、生态效益及研究目的出发,将城镇生态用地定义为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或具有维持城镇生态系统平衡和提供生物生境作用的土地。在城镇建设中,生态用地的数量、结构、景观格局等不断变化,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研究生态用地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经济高度发达的小尺度区域(50.09km~2)——苏州花桥国际商务城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花桥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并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花桥的实际情况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评估模型,对花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进而分析花桥生态用地的演变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09年,花桥经济发展迅速,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了334.22hm~2;2010~2015年,生态用地持续减少,但有林地、水域及湿地等面积大量增加,优势度大幅提升,花桥生态空间结构由以耕地为主逐渐转变为各类生态用地均衡发展的状态。10年间,各类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普遍较高,花桥北部天福村区域被纳入昆山市“生态红线”管控范围,该区域生态用地始终受到较好的保护,相比之下,花桥南部受到的建设用地扩张压力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2015年,花桥陆续建设中央公园、吴淞江滨江公园等综合性公园,不断改善南部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生态重心逐渐向南迁移。(2)2005年、2009年和2015年花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1375.50万元、2181.92万元和3911.30万元,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水域及湿地和有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花桥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的影响较大,分别是耕地的7.15和5.53倍;2005~2015年,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提升较为明显,各单项指标中,提供美学景观指标的动态度最大,反映出近年来,花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首要任务。从空间上看,花桥建设用地扩张,导致中部生态空间迅速减小,因此,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北部及西南部吴淞江附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2010~2015年,花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促进了花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花桥生态建设具有显著成效。(3)花桥有林地和水域及湿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是耕地的3.56倍和3.47倍,合理增加有林地和水域及湿地的面积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加强对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从我国的粮食生产与安全上来看,在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日益匮乏的现实状况下,也有必要对耕地实行严格的管控。从花桥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花桥北部生态空间已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今后可以将花桥南部吴淞江附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高的区域也纳入“生态红线”管控范围进行重点保护,并对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外且建设用地相对密集的区域采用“见缝插绿”的方式进行修复。通过对花桥的生态空间实施分区管控,促进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