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PCSK9水平与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type 9,PCSK9)在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间的相关性,明确PCSK9在ACI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以起到对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8例ACI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7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CI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栓塞型(CE)、小动脉型(SAO)、未明原因型(SUE)、其他明确病因型(SDE);将其他四种亚型合并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non-LAA);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0≤NIHSS评分≤3)、中度组(4≤NIHSS评分≤15)和重度组(16≤NIHSS评分≤38)。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浆PCSK9表达水平。应用SPSS25.0、GraphPad8.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SK9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LAA型及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PCSK9预测LAA型急性脑梗死的效能值。结果一、PCSK9在ACI中的作用1、与对照组相比,ACI组男性患者占比、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患病率、HbA1c、LDL-C、WBC、Hs-CRP、PCSK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患病率、CHO、TG、ApoA1、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ACI患者中,血浆PCSK9呈现正态分布,NIHSS评分呈现偏态分布。不同亚型分组中,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PCSK9值为(508.02±81.16ng/ml),显著高于CE、SAO、SUE、S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E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SAO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他四种亚型分组合并为non-LAA型,LAA型血浆PCSK9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non-L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CSK9、不稳定斑块和HbA1c是LAA型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0,95%CI:1.001,1.019;OR=56.104,95%CI:6.795-463.256;OR=2.703,95%CI:1.277-5.724;P<0.05)。4、血浆PCSK9表达水平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468,P<0.001),即PCSK9表达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组中,与轻度组(408.35±92.64ng/ml)比较,中度组(469.38±96.82ng/ml)、重度组(575.42±197.79ng/ml)血浆PCSK9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组(469.38±96.82 ng/ml)比较,重度组(575.42±197.79ng/ml)血浆PCSK9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PCSK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1、在ACI组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浆PCSK9表达水平为(486.12±99.87ng/ml),较稳定斑块组(415.04±98.86 ng/ml)、无斑块组(330.18±54.4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组PCSK9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NIHSS评分较稳定斑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CSK9和HbA1c是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7,95%CI:1.001,1.013;OR=1.771,95%CI:1.029-3.049;P<0.05)。3、在 ACI 组中,血浆 PCSK9 表达水平与 NIHSS 评分,CHO,LDL-C,ApoB,Hs-CRP,斑块不稳定性均呈正相关(rs=0.468,0.352,0.420,0.268,0.400,0.428;P<0.05)。4、PCSK9预测LAA型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95%CI:0.703,0.896,P<0.001)。当PCSK9取438.21 ng/ml时,约登指数最大0.702,相应的敏感度为0.781,特异度为0.702。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血浆PCSK9水平对LAA型脑梗死、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风电场的选址环境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很多位于复杂地形中的风电场。开展复杂地形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对复杂地形风电场的发电量评估和微观选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平坦地形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二维余弦山体的风场特性以及二维余弦山体对风力机尾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复杂地形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提供参考。首先,对平坦地形下的风力机尾流场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尾流中同一
学位
随着风电场的大规模发展,由于风资源较集中、节约成本、电力消纳等因素,风电场的建设区域越来越集中,新风电场会在原风电场基础上就近规划扩建,最终形成风电场群。在一定区域内,多个风电场之间的布局方式、距离、来流风速、风向、湍流度等因素会导致风电场之间的尾流效应和尾流干扰产生,这影响着风电场的风力机气动性能以及风电场发电功率。如今,在风力机的尾流特性及尾流效应等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研究重
学位
能量桩作为一种结合传统桩基结构提取地热能以满足建筑制冷和供暖需求的节能空调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地源热泵埋管铺设面积受限等问题,提高在城市区域的使用率,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为保证运行过程中桩基结构的安全及系统的高效运行,针对循环温度荷载下能量桩受热膨胀或受冷收缩而产生的应力、应变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开展广泛的研究,但针对温度循环模式的研究较为缺乏,且个别研究中入口温度与实际运
学位
可倾瓦推力轴承是大型立式轴流泵立式电机的关键部件,推力轴承故障占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电机故障率的一半以上,推力轴承运行特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基于自编程序的方法不能够完整模拟出推力瓦形变与润滑油流场对推力轴承的影响。针对冷却器的分析及优化,大都通过给定导热系数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准确性不高。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全面地考虑了固体形变、润滑油流场、冷却器冷却等多重因素对推力轴承运行特性的影响,
学位
氮肥运筹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施氮量和施氮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2-乙酰基-1-吡咯啉(2-AP)是水稻香味特征化合物和香气的主要贡献物,其含量高低决定了稻米香味的差异。以往关于氮肥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普通食味水稻品种,而施氮总量以及小麦秸秆还田下施氮比例对优质食味水稻品质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优质食味水稻2-AP含量影响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选用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
学位
家庭养老床位的出现,主要是为解决老年人群密集、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但机构养老服务空间扩容有限的问题。设立家庭养老床位,既为老年人节省了机构养老床位费,又为养老机构节省了买地、建房、购置设备等投入费用,让老年人原居安养的同时享受到专业的服务。通过整合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多项惠民政策,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通过“一张床”集成享受家庭照护床位建设补贴、服务及运营补贴、长期护理保险、机构责任保险补贴、居家养
期刊
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资源丰富,亟待开发。燕麦抗逆性强,耐贫瘠,营养价值高,是一种粮草兼用的作物。随着国家“草牧业”“粮改饲”“引草入田”等政策的实施,饲草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沿海滩涂开展燕麦高产高效种植不仅有利于盐碱地的改良,还能缓解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本试验以白燕3号(V1)和贝勒2号(V2)两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密度(D1=120 kg·hm-2、D2=180 kg·hm-2、
学位
近年来,叔膦催化作为一种构建许多药物中间体的杂环骨架的方法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亲核叔胺催化反应已成为碳杂环化合物合成最有效的合成方法之一。该合成反应通常始于叔膦叔胺与各种吸电子基团活化的烯烃、炔烃和烯丙二酸盐的亲核加成,以生成活性两性离子中间体,这些活性两性离子中间体与含有C=C、C=O及C=N双键的各种亲电试剂和亲偶极试剂进一步反应,得到多功能的碳/杂环化合物。基于此,我们研究了
学位
实现sp3 C-H键的功能化一直以来都是化学工作者们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通过自由基途径对sp3 C-H键进行活化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偶氮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且有效的自由基引发剂,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反应中以提供自由基从而引发自由基链式反应。在这里,我们利用偶氮类自由基引发剂实现环醚与环烷烃化合物的sp3 C-H键的功能化,反应条件简单温和,收率良好。1.AMBN引发的1,4-二氧六环与β-硝基苯乙
学位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现代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并没有实质器官上的病变,更加增大了对本病研究的难度系数。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