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三部分。首先从总体上介绍莎翁的《暴风雨》。从题材上来看,它属于传奇剧,又称为
。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种类,传奇剧与悲剧和喜剧既有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的区别。从《暴风雨》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洋溢着时代冒险精神。《暴风雨》蕴涵乌托邦主题,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
其次,运用一些较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暴风雨》进行解读与阐释。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认为普洛斯彼罗扮演了一名欧洲殖民者的角色,而土著居民卡列班是被所压迫的殖民地人民的代表。文化冲突是《暴风雨》所反映的另一个主题。普洛斯彼罗通过逃离荒岛的经历,他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成功返回米兰。卡列班一直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有的认为卡列班(Caliban)极有可能是由“食人肉之野蛮人“(Cannnibal)的字母颠倒和更改所构成的词;有的则认为卡列班影射“加勒比人”(Caib)的可能性更大些;也有人指出卡列班也许代表了美洲新大陆上的土著居民,即美洲印第安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即使是在荒岛上也存在着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而米兰达不过是这个社会中的牺牲品。
最后,笔者指出《暴风雨》的魅力正在于其开放性与丰富性,它留给了读者可以阐释的无限空间,也再一次证明了莎翁艺术的伟大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