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老旧住区场所重构方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城市存在着上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住宅,他们建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规划设计中对于住区场所感的创造意识很浅,只是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功能,随着公共空间的衰退和住区自身物质性的衰败,使得它们逐渐无法吸引城市居民的居住欲望,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现代化的新建住宅小区中,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住宅区面临着走向更加衰退的困境,政府和开发商面对它们的态度大多是拆除重建和简单修复,然而它们占据了城市的重要位置,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推倒重建的方式是对节能环保和城市记忆的忽略,同时也是对城市多样性的破坏,是一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针对大连地区建造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旧住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场所重构的方式回归住区的居住场所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住区更新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挖掘其在居住场所感塑造方面的成功做法,根据国外先进的理论指导,将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作为核心指导思想,从认同感和方位感两个方面分析住区场所精神的实质。其次,针对大连市80~90年代建造的老旧住区的场所感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其认同感与方位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论文框架中对住区场所精神理论的转译,从历史文化的传承、空间原型的提取、混合居住的营造、交往活动的促进、适宜的空间尺度和与自然环境相契合六个方面来总结住区认同感的重构方法,从路径的可达性、边界的可识别性、结点空间的塑造、标志物的突出和住区整体性强调五个方面来分析重构住区方位感的策略。最后,根据所总结的策略和调研的现状对大连市文萃轩小区更新提出试设计方案,从交通规划、结点塑造、组团空间、入口细化和建筑单体更新五个方面进行场所感的重构,是对第四章内容的理论验证。本研究属于建筑与城市更新研究领域。内容涉及住宅的长期使用和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外场所精神理论的解析,进行大连地区老旧住区居住场所感的重构设计研究,从认同感和方位感两方面总结场所重构的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充实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并为住区更新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正>在电视荧幕上,真人秀节目因高收视率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因其诞生之后经过典型电视节目推广,进入迅速崛起阶段,在各大电视台均取得了不俗收视率,成为部分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
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员工个人与组织的普遍关注。素质测评可以帮助员工认清自我,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其理论与实
面对当前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人才流动日趋加快,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争夺高素质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尤其是面对中国当前
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风蚀、水蚀,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制约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关键是大秸秆条件下的免耕播种技术,作业防堵是免耕播种机设计的难点。本
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与船舶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1405年开始的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还是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以及前段时间的“辽宁号”航空母
近年来,我国港口建设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快速发展。原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开局良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完成1012亿元,同比增长20.9%,新扩
目的:检测HBV感染患者不同病程阶段(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血清IL-27变化,分析其血清IL-27变化与IFN-γ、肝功能检测指标及HBV免疫学指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荚膜多糖(CPS)与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CD209)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未成熟DC(iDC)分泌IL-10和IL-12的影响。方
谷氨酰胺转胺酶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茂原链霉菌是工业上用来生产该酶的主要菌株。目前国内企业生产所用菌株的谷氨酰胺转胺酶产量仍然较低,本文主要从菌株选育和发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