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设计与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荞麦是一种营养种类全面、营养价值丰富的杂粮作物,在全球种植范围较广,而我国作为荞麦主产国,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荞麦籽粒的成熟度不一致,下端籽粒成熟而上端仍在开花,而且成熟籽粒容易脱落,收获时茎秆含水率高,容易发生“绕辫子”现象,籽粒破碎率高、损失率大,使得荞麦机械化收获难度增大。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荞麦收获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收割、晾晒和脱粒,农民劳动强度大,荞麦收获质量差,只有少数地区采用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方法。本课题从荞麦机械化收获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小籽粒脱粒装置和清选系统的研究动态,采用机构设计、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设计出一种新型内外滚筒旋转式荞麦脱粒装置和风筛式清选系统,通过室内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对荞麦机械化收获展开研究,为荞麦联合收获机的研制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出一种新型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主要由独立旋转的内外滚筒组成,内滚筒为纹杆-钉齿组合式脱粒滚筒,外滚筒为栅格滚筒,在内外滚筒旋转过程中对作物的梳刷、挤压、揉搓作用下实现籽粒与茎秆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荞麦脱粒清选性能试验台,试验台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部件方便更换,速度均可调整,以便进行多种荞麦脱粒清选试验。(2)在荞麦脱粒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的脱粒分离数学模型,分析了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接触碰撞和籽粒在脱粒元件碰撞下发生损伤的临界状态,求得临界状态下内外滚筒的最大理论转速和荞麦籽粒与脱粒元件的接触力及有效接触面积。通过螺旋喂入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其输送量,并求得该脱粒装置的生产率与功耗。对外滚筒摩擦轮传动进行理论研究,求得外滚筒旋转时所需最小压紧力,为脱粒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3)建立了清选装置往复振动筛的数学模型,通过Simulink仿真求得振动筛筛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此外还分析了物料在筛面跃起条件,为振动筛的研究做基础。运用ANSYS Workbench对脱粒装置主要工作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其应力、应变及变形情况,验证脱粒装置设计的安全性和工作的稳定性,为脱粒装置的试验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4)在试验台上进行荞麦脱粒性能试验,得到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最优参数组合:外滚筒转速为+45 r/min(与内滚筒同向),内滚筒转速为430 r/min,喂入量为0.48 kg/s,该条件下,破碎率为2.14%,损失率为0.04%。影响破碎率的主要因素是内滚筒转速和外滚筒转速,影响损失率的主要因素是喂入量和外滚筒转速。(5)在试验台上进行荞麦脱出物分布试验,脱出混合物主要由籽粒、短茎秆、糠、叶子和花瓣组成。通过对脱出混合物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纹杆滚筒下方脱出物较多,主要以叶子、花瓣、糠和籽粒居多,夹杂着少量短茎秆,而钉齿滚筒下方脱出物较少,以短茎秆居多,夹杂着少量的籽粒、叶子和花瓣;通过对外滚筒不同旋转条件下脱出物成分比例进行分析,脱出混合物中糠所占比例最大为40%-45%,叶子和花瓣所占比例次之为23%-29%,籽粒所占比例为13%-19%,短茎秆所占比例为14%-16%;通过对外滚筒不同旋转条件下脱出物分布分析,发现籽粒、糠、叶子和花瓣主要集中在脱粒滚筒前端位置,而短茎秆主要分布在后端,且脱出物主要聚集在脱粒滚筒左右两侧,中间较少。(6)通过气吹式物料悬浮速度测试试验,测得荞麦脱出物中籽粒的悬浮速度与0-50mm短茎秆的悬浮速度接近,因此可知脱出物中短茎秆含量是影响荞麦清选的主要因素。通过在试验台上进行以脱出物中短茎秆含量为指标的荞麦脱粒试验,对脱出物中短茎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内滚筒转速,当外滚筒转速为+50 r/min(与内滚筒同向),内滚筒转速为430 r/min,喂入量为0.35 kg/s时,脱出物中的短茎秆含量最大。(7)在试验台上进行荞麦清选性能试验,得到清选系统的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筛网类型为编织筛,风机转速为1100 r/min,振动筛振动频率为6 Hz,在该条件下,籽粒含杂率为2.27%,清选损失率为2.30%。影响籽粒含杂率的主要因素是风机转速和振动筛振动频率,影响清选损失率的主要因素是风机转速和振动筛振动频率。(8)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对该脱粒装置的综合性能进行验证。在山西省寿阳县景尚乡北下洲村进行田间试验,籽粒含杂率为3.57%、籽粒破碎率为1.55%,脱粒损失率为0.10%、清选损失率为1.06%。在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石亩村进行田间试验,籽粒含杂率为6.76%、籽粒破碎率为1.28%,脱粒损失率为0.20%、清选损失率为0.89%。试验结果表明本课题研制的内外滚筒旋转式脱粒装置在荞麦收获时,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基本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其他文献
半年来,本院中药研究室研制出的芍甘注射液和金延注射液,应用于中医急诊,对于520例胁痛、脘痛、腹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缓急止痛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一、辨证用药:1.辨证分型:对胁痛、脘痛、腹痛的急诊患者根据病程、痛势、性质、压痛四个方面进行虚实辨证分型,凡有三个方面符合者,分别诊断为虚痛或实痛。虚痛:病程长,病势缓,饥而隐痛,喜按;实痛:病程短,病势急,饱而胀痛,拒按。2.用药方法:甲
期刊
患者,李××,女,53岁,华县金惠公社人,农民。于三年前在铁路中心医院因子宫肌瘤作子宫摘除手术后一直感觉少腹胀满拘急不畅,坐立不适,术后伤口时有疼痛,每遇劳累加剧。西医曾用消炎止痛,中医曾用益气健脾、消痞、消食除胀,利水等法治疗,效果不佳。今年七月病情加重,腹胀腰痛拘急,胃脘胀满,不思饮食,食后作胀,来我院诊治,我先辨证为脾胃素虚,脾失运化,饮食停滞故胃
期刊
凡机体气血瘀阻,脏腑失调,每易出现痛证。表病痛在体外浅表,里病痛在经络之间,或涉及全身范围。但痛毕竟不能视为一种独立病证。它可以成为某一疾病的重要症状,成为证的组成部分。通常可分为寒热两大类。《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
期刊
本研究证明,有一类往往致死的急性乳腺癌存在.有些妇女尽管每月一次自我检查乳腺、定期进行乳房X线检查和体格检查,仍然发生乳腺癌.这种急性乳腺癌往往在最后一次检查后出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有急性癌症存在.已知单个癌细胞倍增40次以上可致死.因此,倍增时间(DT)保持在9天的乳腺癌,从其开始发生到宿主死亡的时间不到1年.倍增22~30次,肿瘤达到可检出的大小,而被宿主发现通常发生在33次倍增以后
期刊
经常有老师说:"精心准备的课又被孩子搅黄了,这批熊孩子真的没法教了!";也常听到老师们疑惑:"现在的孩子真不知道怎么回事,都不愿意学习了"。听着这样的声音我只能微笑而过,心头恰想说,也许我们需要去听听孩子们的声音了。事实上现在的生问课堂、生动课堂,都是直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做到一切的教学活动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呢?
期刊
欧李是我国特有的具有高类黄酮含量的果树资源,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类群分布广泛,种质间类黄酮的含量及代谢物质的组成差异明显。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欧李种质资源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欧李种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变化,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多组学分析研究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产物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挖掘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中重要的结构基因,为欧李果实类黄酮的代谢途径和分子调控等研究奠定重要
我国梨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然而其商品价值因果形不佳,导致在全球高端贸易中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玉露香梨’是近年来由我国育种学家培育的优异新品种,因品质优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萼片宿存导致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下降。因此探索梨果萼片宿存或脱落机理对调控、改善果实品质有重要意义。在课题组前期对‘玉露香梨’萼片状态调控研究的基础上,本试验从生理生化、组织形态与转录组学等水平,探究了‘玉露香梨’萼片调控及其对果面
壶瓶枣作为山西的一种特色枣资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掌握果实发育和贮藏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挖掘新型活性成分、明确新型活性成分测定与提取工艺以及寻求适宜的贮藏保护方式对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发育时期壶瓶枣枣果为试验材料,首先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其不同发育时期的活性成分种类、差异活性成分及密切相关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代谢组结果,筛选出了5种
河岸带植被在维持流域景观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河水季节性变化等因素作用,河岸带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演替和空间梯度格局。其群落演替与林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表现出独特的动态过程和相互关系。揭示其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林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对河岸带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改善河岸带植物群落及林下土壤微生境条件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矿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对采煤塌陷区的土地进行复垦是保护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和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如何快速提高复垦土壤的肥力一直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实验室之前的研究表明,采煤塌陷区土壤经工程复垦后,表层土壤中养分缺乏,尤其是磷的生物有效性低,磷素养分是影响复垦土壤恢复的限制因素;而解磷菌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难溶磷,促进植物对氮、磷的利用率,对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