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马克思以前的传统哲学是知识论哲学,在那里,普遍说来“知识之真”先于“生存之真”,后者从前者那里获得自身的存在根据。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实现了对传统知识论哲学的超越。在马克思看来,不是人的观念决定其存在,而是人的存在决定其观念;物质生产活动组建着人的源始的生存世界,而观念只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人的存在意义不在于到超验的理念世界去寻求,而就在变革现存世界的现实运动中即在共产主义的实现当中。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实现这一转向的历程、其生存论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的比较以及马克思这一转向的意义。 论文共分五部分,包括引论和正文四节。在引论中,本文阐明何谓知识论哲学、何谓生存论哲学、生存论哲学的两条不同路径、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研究的缘起及其研究状况。在第一章中,本文阐明知识论哲学的发展脉络、其主要特征以及知识论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生存论路向的开启。在第二章中,本文阐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过程就是生存论哲学对知识论哲学的超越过程,其后是马克思生存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与海德格尔“此在”哲学生存论思想之比较,着重指出两人在异化根源、异化摆脱途径认识上的根本差异处,从而道出两位哲人思想境界的迥异处:关注大众的生存状况与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的对照。第四章阐明马克思实践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意义(理论的与现实的),最后指出传统知识论哲学的两种超越的秘密都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实践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对现实的历史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