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实践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当今时代,世界出现了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往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同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矛盾方法来指导是不够的,也需要确立新的方法论。这种新的方法论应以社会和谐为目的,既能对现有诸多社会矛盾进行协调,又能对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进行互补式的调配。但是,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以矛盾思维和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对处理多方协调共进的问题却缺少成熟的策略。 事实上,对和谐社会的研究,自人类文化诞生以来就处于重要位置。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和谐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级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和谐思想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因此无法对实践进行直接指导,缺乏可操作性。而传统辩证方法论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在把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同时,却忽略了和谐,没有认识到和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创建以和谐原则为目标、用和谐规范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举方法论,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的现代化建设中凸现出来了,对它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反思传统方法论得出的必然结论。研究协举方法论,创立超越对立性思维的协调并举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引导社会矛盾的有机协调,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与对抗,从而使整个社会得以和谐发展。这无论对深化和完善辩证方法论本身,还是对确立现实的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论文在和谐原则之上建立协举方法论,从协举方法论的思想资源、协举方法的内涵、协举方法的理论体系和当代实践入手,充分运用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的统一、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的统一、理论论证与案例诠释的统一等多种研究方法,着重考察了协举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了协举方法论的理论纬度、历史纬度和现实纬度及其意义,指出其当代任务是化解诸种社会矛盾及现实中的不协调与不和谐,避免冲突与对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四章的内容。 导论部分主要从理论研究、理论内容和实践层面阐明了选题的根据和意义,清理与总结了协举思想的相关研究状况、理论成果及不足,概括了全文的重点、难点、学术目标及创新点,并说明了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述了协举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本章首先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化趋势,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继而分析构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