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流变学知识为基础,并运用DSC热分析技术、光学显微技术和流变测量技术,对含蜡原油胶凝结构的形成及破坏特性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研究。运用DSC热分析仪测量了青海原油降温过程中析蜡量随温度的关系,并以偏光显微镜观察了静态降温过程不同温度、不同预剪切速率剪切后等温静止过程中、不同剪切速率动态降温后等温静止过程中蜡晶析出形态的变化。研究了静态降温和施加应力剪切降温过程中原油胶凝结构的形成特性,发现,降温速率小时原油中容易形成一种蜡晶数目少但尺寸较大的结构状态,从而导致胶凝结构强度较大;相同降温速率下,施加应力剪切的降温胶凝结构比静态降温弱得多,且施加应力越大原油越难胶凝。以流变实验数据与拟合参数相结合,对经不同历史条件的原油在等温静止过程中的结构形成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静态降温恒温剪切时,测量温度、预剪切速率、预剪切时间的不同将导致等温静止过程中原油结构变化速率dλ/dt及最终结构强度的差异;动态降温过程中降温速率、所施加剪切速率的变化,也会对等温静止过程中结构形成的快慢(以dλ/dt表征)以及结构强弱产生很大影响;存在一个使低温静止时胶凝结构最强的高速剪切温度。论文详细研究了含蜡原油胶凝结构经受机械作用及热作用时的破坏特性。使用“类蠕变/回复”实验验证了原油结构破坏所经历的不同过程,对比了静态、动态降温时原油胶凝结构破坏的难易程度。对胶凝原油热作用溶胶化特性进行研究后得到:原油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中G′、G″、δ~T曲线无论形状还是关键温度点都有很大不同;升温速率越小,越有利于原油的受热胶溶;终冷温度越高,终冷温度下恒温时间越长,原油对热作用越敏感,模量随温度变化越迅速。以振荡应力扫描方式对胶凝青海原油先以一定幅度升温胶溶之后的结构破坏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相同终冷温度下恒温时间越长或者相同恒温时间时终冷温度越低,小幅升温再恒温胶凝后原油的线性粘弹性范围越宽,固体性质越弱,结构强度越弱,屈服所需应力及变形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