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具有凝聚时代人心、激发大众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功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建国初期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令人惊叹的灌区水利工程,红色文化在灌区工程修建过程中孕育、萌芽、生长、成熟。如何通过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展现红色文化这一特色主题,开展观光、休闲、度假及科学、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国内外相应的论述研究甚少。因此,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本文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与红色文化的关系,分析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资源、景观特征,功能以及现有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了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以及案例分析提出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翻阅文献,研究国内外关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理论和发展现状;总结出了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了景区景观缺乏特色,红色文化缺失;忽略景区生态景观建设;红色旅游景观商业娱乐重于文化体验;景区功能缺失,基础设置不完善:以及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连贯性的问题。(2)通过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实地调查,归纳出了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具有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景观特征突出的特征,以及美化环境,休闲度假,寓教于乐等功能。其次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红色文化具有推动经济、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价值,总结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探讨得出了红色文化为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提供设计素材,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4)探讨了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景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分析了相关案例,提出了规划设计策略,即以“挖掘保护”为基础进行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以“红色感知”为核心构思红色文化规划设计;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实施景区自然景观保护;以“文化体验”为导向扩展景区规划设计内容。(5)通过景观设计策略指导韶山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两点一轴规划设计,达到传承韶灌精神,重现时代风貌的目的。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关于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类似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为弘扬我国的红色革命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