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晶石铁氧体纳米晶的制备及其磁学性能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ymoon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氧体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备受关注,在磁热疗、吸波材料、磁存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磁学性质与阳离子占位密切相关。纳米尺寸下,阳离子占位会随着尺寸的减小而表现出与块体材料不同的占位倾向。这为磁性调控和优化提供了思路,同时导致磁性发生变化的诱因也变得复杂。因此,研究小尺寸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尺寸、阳离子占位、磁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理解磁性起源机制和拓展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反尖晶石结构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尺寸对阳离子占位及磁性的影响。以反尖晶石结构的CoFe2O4为例,通过热分解法制备了10 nm以下、尺寸可控的单畴CoFe2O4纳米颗粒。饱和磁化强度随尺寸的增大而增大,但矫顽力表现出了反常的尺寸依赖性,随着样品尺寸的增大,矫顽力减小。穆斯堡尔谱结果显示,尺寸增大会使Co2+向四面体位转移,降低了CoFe2O4的磁晶各向异性。此外,我们发现通过延长反应时间可以在CoFe2O4纳米颗粒中析出fcc或hcp相的Co单质,进一步提高其磁性。这一工作为建立尺寸、阳离子分布以及二次相的析出与磁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混尖晶石结构铁氧体纳米材料的阳离子占位对磁性的影响。以离子磁矩为零的Mg2+掺杂Fe3O4为例,使用热分解法制备了MgxFe3-xO4(0≤x≤0.4)纳米颗粒。通过研究纳米颗粒中Fe2+、Fe3+占位以及净磁矩的变化情况,揭示了阳离子占位与样品磁性之间的关系。随着Mg2+浓度的增加,尺寸无明显变化,饱和磁化强度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在纳米尺寸下Mg2+、Fe2+和Fe3+的占位变化导致了净磁矩的改变,与其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证明了尖晶石铁氧体中可以通过掺杂元素的方式改变阳离子占位进而调节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3.离子磁矩为零的Zn2+掺杂对反尖晶石铁氧体结构中阳离子占位的调控及其磁性研究。我们用更倾向于占据四面体位的Zn2+掺杂,使得铁氧体纳米颗粒中的阳离子分布从CoFe2O4的反型向Zn Fe2O4的正型分布转变。结果显示,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随着Zn2+掺杂浓度的提高逐渐减小。这是由于非磁性的Zn2+取代导致A-O-B相互作用的减弱以及净磁矩的减小。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纳米尖晶石铁氧体的磁性取决于阳离子占位和氧离子之间的超交换相互作用。4.Cd2+掺杂对铁氧体磁性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我们用非磁性Cd2+离子掺杂Fe3O4纳米颗粒,验证尺寸和阳离子占位对于尖晶石纳米颗粒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磁性的Cd2+离子降低了纳米颗粒的磁性,所制备一系列纳米颗粒的磁性变化与净磁矩、尺寸大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其他文献
光伏领域在近年来迎来了蓬勃的发展,然而现有的光伏材料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一方面对已有光伏材料进行改进,同时又致力于新光伏材料的探索研究。本论文利用第一性原理系统的研究了Mg3NF3同系列化合物A3MX3(A=Mg,Ca,Sr,Ba;M=N,P,As,Sb;X=F,Cl,Br,I)的光电性能,从带隙、理论光电转换效率(SLME)以及稳定性三个筛选条件出发筛选出了3种具有优异光伏性能且稳定
随着吸波材料的应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单一吸波体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已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利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互补或增强性质的材料构建多异质界面复合材料已成为吸波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我们将磁性双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并研究其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异质界面的重构,实现多组分、多层次的复合异质界面材料的制备。这种多组分、多层次结构的设计策略是轻量化、宽频带吸波材料的发展定位。本文通过水热法结合退火工艺构筑
食醋作为重要调味品,在烹调、保健、饮料、化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食醋生产主要是利用专性好氧的醋酸菌表达合成的发酵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将粮食/水果发酵产生的酒精氧化为醋酸,并形成特殊风味。发酵所需原料中的碳源在发酵前期被转化为乙醇,乙醇的含量过多时,严重影响醋酸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醋酸产率,并对食醋的风味产生不良影响并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选育具有乙醇耐受性的醋酸菌菌株对生产食醋生产具有重要意
本文以农作物果实颗粒为研究对象,对干燥和深加工过程中不同条件下颗粒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选择小麦、水稻、黄豆和咖啡豆等多种农作物果实颗粒,对不同风载荷条件下颗粒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选择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咖啡豆为例,对其在应用最广的滚筒烘焙条件下颗粒物理化学反应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种结构的分布器条件下,直径100 mm装置中颗粒运动状态分为旋涡式和喷泉式,分布器中心有颗粒堆
近年来,开发针对特定形态定制材料结构的方法一直是材料科学家的重要目标之一。空心结构材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有效的存储位置、较短的传输路径和独特的内部空心腔被广泛研究。目前报道中的氧化亚锡(SnO)纳米材料几乎都显示实心结构,例如带、片、软盘和网状。因此以一种便捷的方法来制备形状可控的空心SnO,并制造出具有更低检测极限、更短响应时间和更稳定的传感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溶剂热方法
石墨烯由于阻抗匹配特性较差且易于片层堆叠,很难直接用作电磁波吸收材料,为了发挥石墨烯优异的性能,对其改性优化一直是吸波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物既存在碳包覆磁性金属纳米颗粒的结构单元又具有中空多孔结构,是优异的磁性吸波材料。本文首先制备了MOF衍生物,然后通过水热法构筑了三维结构的石墨烯泡沫(GF),将其分别与两种MOF衍生物复合后,较系统地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所做工作一方
近年来,利用物联网进行无线感测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RFID信号的液体材料识别可以帮助识别日常食品(如牛奶)是否已经过期;无需打开瓶子,细粒度的物质感测就可以判断一瓶昂贵的香水是真品还是假品,应用广泛。然而现有的材质识别方法大多只能识别液体的类别和成分,大多无法识别出固体材质的类别。对于固体材质的识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诸如人机交互、工业自动化、地质勘测等诸多领域。现有固体材质识别方法有着操作复杂且
面对造假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对新型防伪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光防伪材料隐蔽性好、发光颜色丰富可调且防伪效果直观,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传统单模发光防伪材料只能在单一激发方式下产生一种颜色的发光,易于被复制。而多模发光防伪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利用其在不同激发模式下的不同颜色发光可以实现直观、高效的防伪。其中,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具有稳定性好,可同时被紫外光和红外光激发
磷脂是一种经典的界面材料,独特的双层膜结构与生物膜高度相似,又没有生物膜的复杂结构。磷脂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平台用于研究膜通道和孔蛋白的功能和性质。此外,磷脂膜在生物成像技术、药物的靶向运输和药物释放等医药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磷脂双层建立的纳米孔传感技术已经在DNA测序,酶活性检测和疾病诊断等有了深入的研究。但磷脂膜是依靠磷脂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维持,分子间作用力弱导致膜稳定性差,因此
[db: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