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因枪和电穿孔仪将外源DNA转入中国对虾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用基因枪的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和带有切割对虾白斑病病毒基因的核酶基因质粒pG DNA-RZ1导入中国对虾受精卵中,利用荧光显微镜分别对各个不同发育时期对虾幼体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作了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在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中的瞬间表达强烈。用GFP引物对28尾经转基因处理过的中国对虾幼虾和次成虾做了PCR检测,有17尾显示阳性结果,PCR产物为700bp长度的片段,与阳性对照结果及GFP基因的长度一致。阴性对照未见上述片段。阳性率为60.7%。同时对中国对虾进行RT-PCR检测,结果也得到了与PCR检测大小一致的扩增片段,证实了外源基因的成功导入和表达。首次获得转基因表达的中国对虾成体。 利用电穿孔仪对中国对虾的转基因实验表明:电穿孔仪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中国对虾受精卵,并可观察到在处理的幼体中存在绿色荧光。在不同的脉冲电场电压下,虾卵的孵化情况有很大差异。虾卵的孵化率和脉冲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的关系。荧光显微镜对各处理组的无节幼体的镜检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显示绿色荧光的幼体十分少。在相对高压和短脉冲时间条件下,只得到个别幼体其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但此时孵化率极低。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转基因虾的操作方法,为今后虾类基因工程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探究岩相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时空尺度下历史和当代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而且为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预报未来生物群落的动态
早三叠世,勉—略洋盆的消减闭合,扬子、秦岭微板块的碰撞拼接,使得南秦岭形成了大面积的印支期花岗质岩石。其中,佛坪地区侵入的五龙及西岔河岩体较大,总出露总面积约占宁陕
Grenville期造山带存在于中晚元古代,是连接Rodinia各陆块的纽带。扬子陆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是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它的褶皱基底是Grenville期造山带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