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品种抗性鉴定及化学药剂减施技术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中国马铃薯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是当前防控两种病害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生产中存在的化学农药使用过量等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抗性品种、生防菌剂及化学药剂减施技术对生产中防控这两种病害时减少化学药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评价了43份育种材料对马铃薯晚疫病和42份育种材料对早疫病的抗性,测定了生防菌剂对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拮抗作用并通过田间试验系统评价不同抗性品种晚疫病和早疫病菌剂替代化学药剂减施防治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室内接种试验测定并评价了43个马铃薯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情况,鉴定出免疫品种1个,为北方008;高抗品种4个,分别为克新30号、克新19号、克新32号、陇薯6号;高抗品系1个,为晋0825-2;中抗品种1个,为冀张薯8号;中抗品系4个,分别为中蔬D862、天11-15-24、D0534-1、LZ111。
  2.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并评价了42个马铃薯品种(系)对早疫病抗性,鉴定出高抗品种6个,分别为陇薯6号、旱丰一号、北方011、北方010、北方012、北方008,高抗品系12个,分别为LZ111、L0227-18、中蔬D858、中蔬D862、天11-25-24、冀张薯2010-23-20、冀张薯2010-23-37、冀张薯2010-23-53、晋0825-2、Q072625、D0602-10、D0534-1;中抗品种2个,分别为后旗红、北方007;中抗品系1个,为中蔬D868,其中陇薯6号与晋0825-2对两种病害均表现为高抗。
  3.通过平板对峙法确定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与早疫病菌的抑菌效果,对晚疫病菌和早疫病菌的抑菌直径分别达到27.10mm和27.20mm,为田间应用提供了依据。
  4.高感品种荷兰十五以六次化学药剂为正对照筛选出二次生防菌剂替代化学药剂减药防控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控方案1套,该减药方案前二次施用生防菌剂为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施用量为30g/667m2;第三次施药为25%嘧菌酯+75%代森锰锌,施用量为40mL/667m2和100g/667m2;第四次为25%嘧菌酯+68.75%氟菌·霜霉威,施用量为40mL/667m2和60mL/667m2;第五次为10%氟噻唑吡乙酮+75%代森锰锌,施用量为10mL/667m2和100g/667m2;第六次为25%嘧菌酯,施用量为40mL/667m2。该方案对晚疫病的防效均达到91.91%,对早疫病的防效达到76.84%,增产量达1038.08kg/667m2以上,大薯增产率达56.42%以上。
  5.中感品种冀张薯12号以五次化学药剂为正对照筛选出三次生防菌替代化学药剂减药防控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控方案1套,该减药方案前三次施用生防菌剂为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施用量为30g/667m2;第四次为10%氟噻唑吡乙酮+25%嘧菌酯,施用量分别为10mL/667m2和40mL/667m2;第五次为嘧菌酯,施用量为40mL/667m2。该减施化学药剂方案对晚疫病和早疫病防效分别为81.13%和76.72%,增产量达731.69kg/667m2,大薯增产率达23.51%。
  6.中抗品种冀张薯8号以三次化学药剂为正对照筛选出两次生防菌替代化学药剂减药防控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控方案1套,该减药方案前两次施用生防菌剂为1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施用量为30g/667m2;第三次为10%氟噻唑吡乙酮+25%嘧菌酯,施用量分别为10mL/667m2和40mL/667m2。该方案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控效果分别为95.26%和78.05%,增产量达586.15kg/667m2,大薯增产率达28.56%。
其他文献
苹果黑点病是发生在苹果果实上的一类重要病害,是指在果实表面不同部位形成大小及颜色各异的病斑。该病害在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发生较重,病果率最高达90%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河北省苹果主产区果实黑点病危害逐年加剧,但是关于该病害在本地区的症状类型、病原菌种类及发生特点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在2016-2018年从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地采集病果,共采集典型套袋富士黑点病病果200余个,并对其病原进行了分离,监测了5个果园黑点病发生的时间动态,调查了黑点病果在空间上的发生、分布特点,
为了减小化学药剂带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控实践中加入桶混助剂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法。桶混助剂是一类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杀菌剂加入桶混助剂后可提高药液展布性和渗透性,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桶混助剂易降解且低毒,为了探究单剂加入桶混助剂后能否起到减药增效的作用,为了明确减药后加入桶混助剂能否维持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炭疽病的防效,本文测试研究了不同药剂减半以及减半后加入桶混助剂对斑点落叶病以及炭疽叶枯病的室内离体叶片防效和室外田间药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桶混助剂对斑
苹果斑点落叶病是由链格孢(Alternaria)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气传病害。病害发生时,可造成果树大量落叶,发病后期可侵染果实,影响果树树势、果实品质及翌年产量。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化学防治来控制病情,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物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真菌病毒对真菌病害防治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研究从中国不同苹果产区采集斑点落叶病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提取各菌株病毒dsRNA,明确了中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dsRNA的多样性;测定了带毒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甜瓜(Cucumis sativus L.)是经济价值高的世界性水果,连作现象普遍。甜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f.sp.Melonis)是严重影响甜瓜生产的连作病害。为了缓解连作甜瓜枯萎病的危害,本研究采集沧州青县甜瓜连作区土壤,对不同连作时间甜瓜土壤连作障碍程度进行分析;分离鉴定甜瓜枯萎病菌;室内穴盘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噁霉灵与两株芽孢杆菌联用对甜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及甜瓜枯萎病的缓解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比较沧州青县连作1、4、6、11和18年甜瓜土壤pH值、EC值、水溶性盐总
小麦叶锈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小麦叶锈菌变异速度快,小麦抗病品种推广使用4-5年即会丧失抗病性。新小种的出现常导致叶锈菌毒性变化以及叶锈菌群体组成与结构改变,因此,对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监测是必要的。异核作用是小麦叶锈菌毒性改变的主要原因,对叶锈菌夏孢子进行核相观察,有助于揭示小麦叶锈菌的变异机制。为明确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以及抗叶锈基因有效性,本研究对2017年从中国9个省、自治区140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2017年从1407株小麦叶锈
本研究以白玉山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白玉山药进行病虫害种类调查、鉴定,明确蠡县山药主要病虫害种类,同时筛选出防治山药病虫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初步制定出防治土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的优化方案,为白玉山药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如下:
  1.明确了蠡县白玉山药旱沟种植模式下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在蠡县白玉山药主产区通过对田间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确定蠡县白玉山药产区的主要病害为山药短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山药褐腐病等;主要害虫为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Rottemb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中国是引起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Fusarium head blight)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该病菌也是导致河北省小麦种植区穗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该病害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因此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和免耕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禾谷镰刀菌创造了适宜的传播条件,加上单一的化学农药长期使用,使得该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迅速流行,可使小麦减产40%~60%。此外,该病菌不仅给产量造成影响,而且还影响小麦的品质,并且在病原菌侵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多种真菌
在中国,小麦叶锈病(wheat leaf rust)是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可造成40%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目前,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24份优质小麦品种(河北省18份+东北地区6份)、河北省44个推荐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和51个生产小麦品种、东北地区78个小麦品种共197个小麦品种(系),通过抗叶锈性鉴定、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检测等方法,明确其抗叶锈水平及其抗叶锈基因组成,为抗病育种、推广抗病品种和合理布局品种提供依据。
  
花生是河北保定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害虫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花生害虫的高效防控,本研究采用色板和性诱剂相结合的诱集方法,对花生地上部昆虫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同时监测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明确了玉米-花生和小麦-花生轮作对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害虫优势种发生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了连作花生田和轮作花生田在蛴螬虫口减退率以及花生产量方面的差异;对防治地下害虫的复配拌种剂进行了筛选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防治(复配拌种剂拌种和地上部施药)和物理防治(色板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的协同防治技
苹果轮纹病是中国渤海湾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近年来,该病在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也开始发生,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苹果轮纹病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害的发生规律,为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建立了苹果轮纹病菌快速检测体系,并应用该检测体系对苹果砧木八棱海棠的种子、幼苗以及苹果接穗中的苹果轮纹病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苹果轮纹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以EF-1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