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负荷(PB)与冠状动脉血管重构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ACS患者91例。其中正性重构[重构指数(RI)>1]60例,负性重构(RI?1)31例;PB(27)60%9例,60%≤PB<70%19例,70%≤PB<80%48例,PB?80%15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ACS患者斑块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平均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斑块负荷的ACS患者斑块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RI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斑块负荷与RI的相关性。结果:正性重构与负性重构ACS患者斑块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负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负性重构ACS患者平均外弹力膜横截面积大于正性重构ACS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4±1.98)mm2 vs(17.30±3.16)mm2,t=2.46,P<0.05]。不同斑块负荷的ACS患者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56、28.97、7.14,均P<0.001),且随着斑块负荷增加,斑块横截面积、外弹力膜横截面积均增加[斑块横截面积:(6.01±1.68)、(9.12±2.00)、(11.42±2.05)、(14.05±4.00)mm2,外弹力膜横截面积:(11.43±1.90)、(13.64±2.93)、(15.14±2.64)、(16.64±4.08)mm2],管腔横截面积减少[(5.44±0.89)、(4.52±0.99)、(3.72±0.74)、(2.60±0.63)mm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I与斑块负荷无相关性(r=-0.05,P=0.67)。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重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除斑块负荷以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重构的方向,另外RI作为冠状动脉血管重构的评估标准可能不甚理想。目的:通过分析行CT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指标,探讨斑块负荷、管腔大小、外弹力膜大小、重构类型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左主干或前降支近段存在病变的冠心病患者76例,其中正性重构组(RI?1.05)44例,负性重构组(RI?0.95)11例,无重构组(0.95<RI<1.05)21例。按照斑块负荷分组,其中20%?PB(27)40%组15例,40%?PB(27)60%组32例,60%?PB(27)80%组27例,PB?80%组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性重构、负性重构、无重构组冠心病患者之间斑块负荷、近端外弹力膜直径、远端外弹力膜直径、病变管腔直径、病变外弹力膜直径的差异;不同斑块负荷的冠心病患者重构指数、近端外弹力膜直径、远端外弹力膜直径、病变管腔直径、病变外弹力膜直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斑块负荷与RI的相关性。结果:正性重构、负性重构、无重构组冠心病患者的病变处外弹力膜直径与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直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8、4.6,P均<0.05),斑块负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斑块负荷的冠心病患者重构指数、远端外弹力膜直径、近端外弹力膜直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病变外弹力膜直径、病变管腔直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46.81,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I与斑块负荷无相关性(r=-0.195,P=0.092)。结论:冠状动脉斑块与外弹力膜之间相互作用,并影响管腔的大小。应用CCTA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构类型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