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拟南芥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以新疆特色野生植物小拟南芥为材料,应用RT-PCR技术从小拟南芥总RNA中,特异性扩增出约1000bp的cDNA片段,通过T<,4>DNA连接酶将此cDNA片段与PBS-T载体连接,热击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蓝白斑筛选出阳性菌落,通过菌落PCR、质粒PCR扩增及重组质粒酶切鉴定,证明其中含有插入基因片段,命名为PBSCH,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的PBSCH基因为几丁质酶基因,将测定出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已报道的拟南芥核苷酸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分析,发现小拟南芥与拟南芥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用BamHⅠ和SalⅠ 同时双酶切重组质粒PBSCH和原核表达载体质粒pET-30a,通过T<,4>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入表达载体中,经菌落PCR、质粒PCR扩增及重组质粒酶切鉴定,证实PBSCH基因片段已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命名为pET-CH.利用热击法将重组质粒pET-CH转化到表达菌株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该基因在分子量略等于40.00KD处获得高效表达,与预期分子量40.9KD接近.在原核表达的基础上,将小拟南芥几丁质酶基因的cDNA定向亚克隆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间表达载体PBIN48中,通过抗性筛选、PCR鉴定、酶切鉴定等确证成功地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H.该研究首次成功地从新疆特色野生植物小拟南芥中扩增出几丁质酶基因的cDNA,并成功构建了几丁质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质粒pET-CH,通过大肠杆菌对该重组质粒进行了初步表达,在原核表达的基础上,成功地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H.结果显示:该基因由985个核苷酸组成,包含一个完整的963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21个氨基酸,含有18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通过对克隆的小拟南芥几丁质酶基因与国外报道的拟南芥几丁质酶基因的核苷酸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核苷酸、氨基酸的序列组成均有差异,推测可能是由于与拟南芥的种间差别引起的.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初步表达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功能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通常也称之为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生成素,是一类广谱性的生长调节因子。已有的研究表明,BMPs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能诱导未分化的间
混沌系统由于对初值的敏感性,很小的初值误差就能被系统放大,因此,系统的长期性是不可预测的;又因为混沌序列具有很好的统计特性,所以它可以产生随机数列,这些特性很适合于序
本论文围绕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Ga2O3和BN的制备及阻变特性展开了研究工作。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其大的禁带宽度,高的电子迁移率以及大的击穿场强,不仅成为制备高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也成为制备深紫外波段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此外,超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的高击穿场强和高抗辐照特性,可以用于制备超薄结构低功耗的新型高性能耐辐照阻性存储器件。论文从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生长原理、材料特性表征以及阻变存储器
18年生樟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111.08t/hm2,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乔木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整个生态系统净生产力为12.10t/hm2·a,其中乔木层净生产力达9.55t·hm-2·
通常应用设备金属机壳来抵抗来自机壳内部的电磁场以及机壳外部其它电子产品的电磁泄露。然而,设备机壳的屏蔽效能常常受到壳体壁上孔缝的影响而减弱。但用于提供散热、可见
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s,PCs)是含有γ-Glu-Cys重复结构的小分子多肽,其结构通式为:(γ-Glu-Cys)n-Gly(n=2-11)。植物络合素(PCs)由植物络合素合酶(PCS)催化谷胱甘肽(GSH)聚
学位
利用进化算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是智能计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2009年,有关学者根据连续多目标优化问题Pareto解集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模型的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R
自从“感知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