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碳素固持特征初探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山西、天津三地,选取了分别始建于1986、1992、1997和1979年的四个长期定位试验点。研究长期肥料施用、保护性耕作等农田管理措施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土壤轻组有机质(LFOM)以及土壤全氮(TSN)的分布及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一米深土层中土壤总碳(STC)的储量变化。 河北试验点十八年的肥料定位施用试验结果表明:NPK肥配施和单施N肥均可显著增加耕层SOC含量,比无肥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1.1%。经十八年肥料施用,单施N肥和NPK肥配施处理耕层SOC的含量分别比试前基值提高了10.0%和8.1%,年增长率分别为0.032g·kg-1·yr-1和0.026g·kg-1·yr-1。另外,LFOM作为长期施用化肥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评价指标比SOC更为灵敏。在0~70cm土层中随着土层的加深,SOC、LFOM及TSN含量逐渐下降,而SIC含量却呈现递增的趋势。此试验点各处理一米深土层中的STC储量平均为84.25kg·m-2。 山西第一试验点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免耕覆盖十五年的田块其耕层SOC和SIC含量分别比传统翻耕田块增加40%和11%。各免耕覆盖田块STC储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田块。山西第二试验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和浅松覆盖措施使田块耕层SOC含量分别比传统翻耕田块提高25.6%和11.1%。两种措施对SIC的含量以及对一米深STC储量的影响与传统耕作措施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两试验点各处理在一米深土层中的STC储量平均为160.69kg·m-2。 天津试验点结果表明:与无肥区相比,连年施用化肥或化肥有机肥配施均能提高SOC含量,其效果在浅层土壤中尤为明显。化肥、有机肥配施提高SOC含量的顺序为:N+粪肥>N+秸秆>N+绿肥。经二十五年的定位施肥,除无肥对照处理呈负增长外,其他肥料处理包括化肥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耕层SOC含量。各农作措施提高耕层LFOM含量的顺序为:N+粪肥>化肥>N+秸秆>CK>N+绿肥>休闲。几种农作措施提高SIC含量的顺序为:无肥>化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休闲。此试验点各处理一米深STC储量平均为111.51kg·m-2。
其他文献
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注重“悲怨”的时代,催生了许多蕴含悲哀、愁苦的诗歌,“悲怨”成为当时诗歌的主旋律,名家名作鼎盛一时,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学“以悲为美”的审美积淀,
属性数据的共享和分布式处理可以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实现;而要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和分布式处理,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问题,因为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决定了
介绍一种利用图象处理方法对彩色地图进行识别,从而自动建立地图数据库的方法。首先用分色法对地图中的道路进行识别和抽取,再利用一种新的去噪算法进行去噪,然后进行城市识别和
以建立于1979年的黄土旱塬黑垆土长期肥料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条件下旱地作物产量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期限内降水量趋势性减少
该试验主要采用现场实地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结合双环入渗测定以及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观测等手段,对河沟流域各类型下垫面水分入渗规律及特处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
以草甸棕壤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素分级方法研究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组成、磷素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土壤磷素吸附特征、磷酸酶活性变化,结合水稻产量特征明确最有
将美育同德育、智育、 体育一起写进了我们党的 教育方针,从根本上解决 了长期以来大家关注的美 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但目前大学美育仍没有得 到足够重视,特别是美术 教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人性问题历来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先秦时孟子主张“性善”论;告子主张“生之谓性,性无善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宋代关学代表张载则强调“天人一气”,他认为人以天
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满足土地详查图件的特殊要求,该文论述了-从底层开发的成图子系统.此系统不仅实现了图素颜色与属性信息的关联,而且实现了图素符号与属性信息的关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