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耕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发展之本。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湖北省是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地之一,该省不仅要保证区域内食物的需求,还肩负着保障国家食物的供给水平。2009年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的1/2,城镇化水平为45.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水平的提高,湖北省耕地承载能力日益沉重,耕地保护压力巨大,人地关系亟待改善。因此,对湖北省耕地与经济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重心模型,相对变化率(弹性系数)等数学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利用湖北省县域地图和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经济的因子的空间数据,分析十五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因子的重心的轨迹变化以及弹性系数的进行计算,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寻找耕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为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进展,研究内容以及基础数据。第二部分,湖北省县域概况,主要介绍了湖北省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耕地资源现状。第三部分,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分析。湖北省县域耕地从时间变化来说,1995-2005年耕地资源呈现减少的态势,2005-2009年呈现增加的态势,总体来说,15年间耕地资源呈现减少的态势;从空间变化上看,从1995年到2009年15年间其在钟祥市、京山县、天门市之间自西向东移动。第四部分,湖北省耕地资源以及影响因子的时空关联性分析。利用社会、经济的因子的空间数据,分析十五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在定量的研究中,主要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因子的重心轨迹移动以及变化的空间分布进行比较计算,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耕地资源与人口呈负相关,耕地资源总体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突出。从空间上,耕地资源与总人口的重心轨迹偏移方向基本均从西北向东南移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劳耕系数模型对耕地资源和乡村劳动力之间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县域耕地资源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对耕地与城市化、GDP、三产空间分布重心以及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关联度分析,发现两者空间变化基本是背向移动,经济水平发展快速的地区耕地资源减少较快,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耕地的非农转变加快;而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注重保护耕地资源,严格空间农用地的非农转换,耕地资源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耕地时空分布的特征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根据以前测定的AAL N端序列设计了简并PCR引物,利用mRNA polyA设计了反转录引物以及下游PCR引物,用杨树菇菌丝体提取总RNA作为反转录模板,用RT—PCR方法得到了AAL的cDNA,长63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做贡献的前提。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普遍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将女性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进而阻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缓解就业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很多问题束缚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分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旨在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一些帮助。
传统本体论思考和现代科学范式下对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是以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实在为出发点,预制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价值标准,并将它理解为是“普遍有效的”。它们内含
本文从社会学方法论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社会分层的讨论进行方法论反省。本文并不就具体的社会分层文献进行细致梳理,而是以分类作为切入点来思考社会分层的前提预设,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通信的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发展迅速的各种新型业务对通信网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光波分复用技术提高光纤通信的容量已经成
当前市场经济的持续进步,企业在生产、流通或提供服务的活动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无法确定条件的影响,因此产生了或有事项。但许多企业在对待或有事项的相关业务时,常常出现了如
水质自动监测已成为水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手段,做好水质自动监测质量考核成为水质自动监测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普遍将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达标考核用于水质自动监测准确性
本文在分析社会和企业对ERP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能力体系,建立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层次动态模型。该模型以来源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