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十分宝贵的土地资源,耕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发展之本。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湖北省是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地之一,该省不仅要保证区域内食物的需求,还肩负着保障国家食物的供给水平。2009年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的1/2,城镇化水平为45.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水平的提高,湖北省耕地承载能力日益沉重,耕地保护压力巨大,人地关系亟待改善。因此,对湖北省耕地与经济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重心模型,相对变化率(弹性系数)等数学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利用湖北省县域地图和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经济的因子的空间数据,分析十五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因子的重心的轨迹变化以及弹性系数的进行计算,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寻找耕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为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进展,研究内容以及基础数据。第二部分,湖北省县域概况,主要介绍了湖北省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耕地资源现状。第三部分,湖北省县域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分析。湖北省县域耕地从时间变化来说,1995-2005年耕地资源呈现减少的态势,2005-2009年呈现增加的态势,总体来说,15年间耕地资源呈现减少的态势;从空间变化上看,从1995年到2009年15年间其在钟祥市、京山县、天门市之间自西向东移动。第四部分,湖北省耕地资源以及影响因子的时空关联性分析。利用社会、经济的因子的空间数据,分析十五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在定量的研究中,主要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因子的重心轨迹移动以及变化的空间分布进行比较计算,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耕地资源与人口呈负相关,耕地资源总体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不断突出。从空间上,耕地资源与总人口的重心轨迹偏移方向基本均从西北向东南移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劳耕系数模型对耕地资源和乡村劳动力之间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县域耕地资源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对耕地与城市化、GDP、三产空间分布重心以及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关联度分析,发现两者空间变化基本是背向移动,经济水平发展快速的地区耕地资源减少较快,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耕地的非农转变加快;而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注重保护耕地资源,严格空间农用地的非农转换,耕地资源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耕地时空分布的特征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