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理论分析法(EFA)作为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消费,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占用消耗以及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同一只脚踏上地面会留下足迹一样。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自身也会提供一定的承载力,供给人类的物质消耗。生态足迹理论即是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消费定量地转化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与研究区域内的供给面积进行比较,从而衡量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评价方法,目前多用于区域可持续性评价。随着生态足迹理论不断地深入完善与发展,有学者开始将其应用于建设项目中.,为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上,建立项目层次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公共建设项目,并对实例尝试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将能值理论——另一种衡量可持续性的方法引入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使得两种评价方法优势互补。能值的概念为一种能量里含有的另一种能量的数量。任何物质都具有能量,但不同性质的能量不能直接比较。由于地球上的物质能量都源自于太阳能,因此可将不同能量统一转化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本文将公共项目与生态系统进行类比,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类推出公共项目全生命期的物质流本质上也是能量的流动,将公共项目投入的资源与经济社会效益产出统一换算成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可计算出项目在多长时间内的产出能够弥补在建设与运营期间占用的生态资源,再与运营时间进行比较,可判断出项目的可持续性,从而为之后建设的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笔者首先对相关领域文献进行大量阅读与学习,掌握主要理论的基本知识,继而构建公共项目的能值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并以该模型对实例进行评价研究,最后根据前文的评价结果提出建议,各部分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对公共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行综述,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生态足迹、公共项目理论、能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及基础概念进行详细论述,为后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本文I的重点章节,在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包括适用性分析、模型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并介绍模型所要计算的指标;第四部分以大连体育中心体育场为实例,对本文提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本项目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效益指数,从而对本项目进行评价,进而得出结论;第五部分提出提高公共项目可持续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经过分析论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就分析思路而言,分析可持续性时,项目层次与区域层次有很大区别,后者以承载人口为研究对象,前者以项目自身为研究对象,评价可持续性不仅要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更重要的是计算项目在多长时间内是生态赤字状态,是否在运营期通过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弥补为建设运营项目付出的生态成本;(2)大连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在全生命期是可持续的,其生态承载力超过生态足迹,并有22年的时间是生态盈利状态,且项目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肯定项目的可行性;(3)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降低项目能耗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两个方向提出提高项目可持续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