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豆间作中合理的施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种植成本,还可以使大豆玉米的产量得到提高,把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裂区试验研究四个氮肥水平N1:0 kg/hm2(N);N2:15 kg/hm2(N);N3:45 kg/hm2(N);N4:75 kg/hm2(N)与四个磷水平P1:0 kg/hm2(P2O5);P2:45 kg/hm2(P2O5);P3:90 kg/hm2(P2O5);P4:135kg/hm2(P2O5)的交互配施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下的大豆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产量及产量构成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豆产量先增加后减小,相同施氮水平下适量的施磷有助于产量的提高。大豆产量在N2P4处理达到峰值,为1641.6 kg/hm2。产量构成中氮磷的施用虽然降低了大豆的荚数,但对单荚粒数的提高更加显著,从而促进了大豆单株粒数的提升。单株粒数在N2P4处理达到峰值,为102.59。百粒重受氮磷的影响不显著。(2)物质积累与分配适量的施用氮肥和磷肥都有助于大豆的物质积累。不同施氮水平下物质积累达到峰值所需的施磷量各不相同。物质积累量的峰值为处理N3P4的57.02 g,其物质积累增速的最大值出现较晚在播种77.46 d后。处理N2P4的干物质积累量为56.78 g与处理N3P4的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且物质积累增速的最大值较N3P4提前2.64 d达到,为大豆的鼓粒更快的提供了足量的干物质积累。氮磷配施还有利于大豆前期叶的干物质积累,有助于大豆的光合作用。在N2P2处理中叶的干物质占比最大,其值为60.45%。(3)氮磷养分积累和分配氮磷肥的配施有利于提高大豆花前叶部和花后籽粒的氮磷积累。在R2期随施磷的增加叶部氮的积累量先增后减,而氮对其影响不显著。氮磷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叶的氮积累量,在N3P2处理达到峰值36.49 kg/hm2。R8期的籽粒氮积累量受氮磷的影响呈现出随施肥的增加先增后减。氮磷交互作用的小区在N2P4处理时达到氮积累的峰值110.43 kg/hm2。同时氮的收获指数、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分别在处理N1P2、N2P3和N1P2达到最大值70.24%、11.31 kg/kg和10.41 kg/kg。R2期大豆磷素主要积累在茎内,氮肥的增施有助于茎部磷的积累,磷对其不显著,在处理N4P2达到峰值4.6 kg/hm2。R8期氮磷都能显著的提高大豆籽粒的磷含量、磷收获指数和吸收效率,其峰值分别在N2P4、N3P3、N3P2达到17.03 kg/hm2、74.38%、0.5 kg/kg,但对磷的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4)大豆根瘤数量及重量氮磷配施对大豆结瘤有显著影响,施氮可以促进大豆结瘤,但过量施氮会抑制结瘤;在低氮水平下通过增施磷肥有助进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增加根瘤数量及重量。在R1期,施用过量的氮肥(N4)会抑制大豆的结瘤,而增施磷将促进大豆的结瘤,氮磷配施更加有利于提高大豆在R1期的结瘤数量。在R3期,由于玉米行遮阴严重,根瘤受氮磷的影响不显著。在R5期,大豆根瘤数量随磷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P3时达到峰值,施氮使大豆的结瘤数量降低,而氮磷交互作用将减轻氮肥对结瘤的抑制作用,R5期根瘤数量最大的处理为N2P4,其值为109.75。在R1期和R3期时,大豆根瘤鲜重会随施氮但增加先增后减。到R5期施氮只会减小根瘤鲜重。氮磷配施将显著提高根瘤各时期的鲜重。(5)氮磷肥的利用效率增磷减氮处理N2P4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最大其值分别为109.44kg/kg和33.70 kg/kg,相对于N4P1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升417.20%和1418%。磷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受施肥的增加而减小,其峰值同时出现在N1P2,N2P4的磷肥的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相对于N1P2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