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辣根具有特殊的辛辣刺激性风味,以其为原料制作的芥辣酱常作为生食海鲜和凉菜等的调味品,具有增进食欲、抗寄生虫、抗癌和抑菌等功用。然而,由于加工方式基本相同,造成市面上的芥辣酱品质低且风味单一,受众范围小。本研究以新鲜辣根为原料,从芥辣酱原料的干燥、芥辣酱的加工工艺以及芥辣酱在贮藏期间主要品质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制作一款具有新型风味和较高品质的芥辣调味酱。首先,探讨了脉冲喷动红外冷冻干燥(P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根具有特殊的辛辣刺激性风味,以其为原料制作的芥辣酱常作为生食海鲜和凉菜等的调味品,具有增进食欲、抗寄生虫、抗癌和抑菌等功用。然而,由于加工方式基本相同,造成市面上的芥辣酱品质低且风味单一,受众范围小。本研究以新鲜辣根为原料,从芥辣酱原料的干燥、芥辣酱的加工工艺以及芥辣酱在贮藏期间主要品质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制作一款具有新型风味和较高品质的芥辣调味酱。首先,探讨了脉冲喷动红外冷冻干燥(PSIRFD)对辣根的营养品质、风味等性质的影响,并与热风干燥(HAD)、红外辅助热风干燥(IRHAD)和冷冻干燥(FD)得到的辣根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干燥方式中,PSIRFD样品的总酚和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4.39±0.81 mg GAE/100g和78.39±8.19 mg/100g,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也表现出相同的结果,并且PSIRFD样品的颜色更均匀,其RSD值为5.76%。风味方面,PSIRFD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异硫氰酸酯类(ITCs)含量为1229.22±34.57μg/g,高于HAD(1041.13±46.09μg/g)、IRHAD(1110.76±35.89μg/g)和FD(1218.37±31.28μg/g)样品。电子鼻分析表明,PSIRFD样品的风味与FD和HAD样品相似。电子舌分析表明,与HAD和IRHAD样品相比,PSIRFD样品的涩味和涩味回味显著减小(p<0.05)。另外,PSIRFD样品制成芥辣酱后粘度更高,不仅口感更加醇厚,且具有较高的粘聚性。与FD相比,PSIRFD的干燥时间比FD少了30.18%,干燥能耗比FD少了31.34%。通过优化试验确定PSIRFD的最适干燥温度为65°C,最适喷动间隔时间为15 min。综合以上结果可知,PSIRFD可以作为提高辣根品质的干燥方法。其次,通过研究复合乳酸菌接种量、酿酒酵母接种量及接种时间对芥辣酱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发酵型芥辣酱的制备方法。并比较了未发酵(UF)、乳酸菌发酵(LF)和两步发酵(MF-48)芥辣酱的理化性质及风味变化。结果显示:市售乳酸菌粉接种量为0.6%、市售酿酒酵母粉为1.2%、在乳酸菌发酵48 h后再加入酿酒酵母发酵24 h时具有较高的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总酸和总酚含量。MF-48的发酵条件更有利于天然蛋白构象发生降解,样品中的总游离氨基酸更多,分别比UF、LF样品高23.49%和10.34%。与UF样品相比,MF-48样品的醇类物质增加了6种,酯类增加了3种,酸类增加了4种,风味得到改善。通过电子舌和感官评定发现,MF-48样品该产品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另外,MF-48芥辣酱的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分别比UF样品高26.27%和32.94%。因此,通过短期两步发酵能够处理提高芥辣酱的风味和品质。最后,通过添加大豆油、黄原胶、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提高发酵后的芥辣酱的体系稳定性。并研究了自制芥辣酱的杀菌条件和在4±1℃和25±1℃贮藏期间颜色、Zeta电位、ITCs含量、微生物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油、黄原胶、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8.0%、0.2%、4.0%和0.5%。该条件下芥辣酱具有较高的离心乳析率,且感官评分最高,为34.73±2.25。使用巴氏杀菌(95℃、15 min)协同微波杀菌对芥辣酱进行杀菌,当微波杀菌条件为1500 W和3 min时,菌落总数为3.08±0.05 log CFU/g,此时ITCs含量最高,为0.55±0.02%。自制芥辣酱在4±1℃条件下贮藏210天和25±1℃条件下贮藏30天时,ITCs含量均高于0.23%,并且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自制芥辣酱贮藏过程中的L*、a*、b*值和Zeta电位值变化较小。且在4±1℃贮藏180天后,自制芥辣酱质地、气味、滋味和总体可接受性的分值变化均小于企业芥辣酱。以上结果说明自制芥辣酱的主要品质在储藏期间比较稳定且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他文献
作为抗氧化活性最高的水果之一,黑果腺肋花楸中含有的大量的多酚类及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用于平衡血糖、养护心脏,在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较大的应用。为确定适合黑果花楸酒生产所用的专用酿酒酵母及生产工艺,首先确定果胶酶添加量,之后用13种常见酿酒酵母对酒醪进行发酵,确定了最优酿酒酵母,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之后又对不同酵母发酵和不同陈酿时间的黑果花楸
香肠产业的不断发展、天然肠衣的短缺、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清真食品需求的增加,驱使研究者们开始寻找胶原蛋白肠衣的最佳替代品,植物肠衣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开始涉及海藻酸钠(SA)植物肠衣的研制,但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韧性差,经报道的肠衣膜虽然具有良好的宏观性质,但都未投入商用。鉴于此,本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出瓜尔胶(GG)与海藻酸钠联用作为成膜基质,优化了SA-GG肠衣
高温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发酵剂和糖化剂,高温大曲以小麦和制曲用水为原料、以稻草为辅料,采用生料制曲工艺经过高温发酵,形成特定的大曲微生物群落。因此,小麦、制曲用水和稻草中微生物能够直接进入制曲微生物群落,是大曲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前期研究表明,小麦原料微生物尤为重要。选取具有不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小麦原料影响着大曲功能微生物的组成和大曲风味,进而影响酱香型白酒的品质和风味。然而目前关于制曲原辅料微
芍药为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药以根入药,是我国传统药材。芍药籽是芍药所产生的果实,其含有丰富的油脂,同时有丰富的单萜苷类和低聚芪类等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芍药籽理化性质,并对芍药籽中单萜苷类和低聚芪类化合物进行鉴定、提取和分离的条件进行优化,以及提取物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的干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芍药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
大米(Oryza sativa L.)主要由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组成,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重要主食之一。其中,淀粉是大米中主要碳水化合物,其消化行为是影响血糖响应的关键;蛋白质是大米中除淀粉以外含量最高的组分,是影响大米中淀粉消化性质的内源因子。目前关于大米全粉消化过程中内源蛋白对大米淀粉消化性质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此外,蛋白质经胃蛋白酶、胰酶等蛋白酶水解后会释放肽与游离氨基酸等物质,故推测蛋白
蓝藻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突出问题。藻类有机物(AOM)成分复杂多样,是消毒副产物(DBPs)的重要前体物,并且难以通过传统“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去除。考虑到富营养化水源地具有较高量的藻细胞和AOM,需要采取高效物化技术开展针对性去除,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本文对含藻水中典型DBPs前体物进行特征分析,探究含藻水中氯化DBPs的生成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Mn(Ⅶ)和Mn(Ⅶ)/Fe(Ⅱ
本文以平菇为研究对象,通过液态发酵的方式来富集硒锌两种元素,并优化发酵富集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硒锌的同时富集,探究这两种元素同时被平菇富集时的相互影响与其对平菇营养物质的影响,为高附加值的膳食补充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与思路。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高浓度的硒锌元素对平菇菌丝的生长均有严重抑制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硒锌添加浓度尤为重要。考察液体发酵过程中单独添加不同的浓度硒锌对平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同时测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高速发展其使用场景逐渐多元化,面对大型复杂结构件的成形制造,传统加工方法由于其加工效率低、成本昂贵并且整体加工困难,逐渐难以适应新型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但是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出现使得大型复杂结构件的加工成形成为可能。电弧增材制造由于能够针对定制化大型复杂结构件快速整体成形,大大降低加工周期,并且增材材料可调制,满足增材成形件多场景使用的需求。但是电弧增材制造技术本质上是由焊接技术演变
核桃分心木(Diaphragma juglandis Fructus)是核桃果实的木质隔膜,简称分心木,又称核桃隔膜、核桃瓣膜。分心木主要成分有酚类(2.39%~3.54%)、皂苷(1.86%~5.98%)等物质,生物学活性有健脾固肾、抗氧化、镇静催眠、抑菌、抗肿瘤等。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剧,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慢性疾病和亚健康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两者分别与氧化应激、睡
硫酸盐还原菌(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厌氧环境,通过降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并把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的细菌的总称,是肠道内产生硫化氢(H2S)的主要细菌,在调节肠道组织稳态和炎症方面有重要作用,其中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DSV)丰度最高。本论文从6名健康志愿者(Healthy volunteers,HV)和6名肝硬化(Liver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