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糠虾类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中占有重要位置。日本新糠虾、东方新糠虾和黑褐新糠虾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过去的20年,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野杂鱼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饲料行业。由于其就地取材和低廉的价格,常常被用作饲料中的配方。然而大量的使用这些野杂鱼会导致一些潜在的生物胺的危害,例如腐烂的野杂鱼包含过量的组织胺,危害生态系统以及水产动物的健康。本论文就是在以上基础之上对日本新糠虾进行了研究,共进行了四个试验。首先,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对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分期。在以上实验基础上,作者又对处于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日本新糠虾做了生化成分分析和黑褐新糠虾与日本新糠虾各阶段胚胎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主要从两种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物质成分、形态变化及迁移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丰富糠虾胚胎发育方面的资料,并能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资料。最后,采用水体投药的方式研究了组织胺对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1.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及母体大小与幼体关系研究
本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在育卵囊内完成,约需要8d(176-188h)。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细分为7个时期。以胚胎脱膜和蜕皮情况将胚胎发育划分:卵期、无眼幼体期和有眼幼体期3阶段,其中卵期阶段包括:受精卵期、囊胚期、原肠期和前无节幼体期;无眼幼体期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期和后无节幼体期;有眼幼体期阶段即为眼柄期。卵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1.2%(40h);无眼幼体期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48.9%(92h),其中肠、触角的分叉、心跳、眼点色素、腹部分节等都发生在此期;有眼幼体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7.6%(52h)。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和新孵幼体体长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
2.不同胚胎发育阶段怀有胚胎的日本新糠虾生化成分测定
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日本新糠虾蛋白质、脂类和脂肪酸的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水分体积分数含量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显著,脂类占组织干重和湿重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在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中,C16:0、C18:ln9、C20:5n3和C22:6n3的含量在胚胎发育各期均占较高比例.其过程中含有的饱和脂肪酸有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有C16:ln7、C18:1n7、C18:1n9,多不饱和脂肪酸有C20:4n6(ARA)、C18:2n6,n3系列的高不饱和脂肪酸C18:3n3、C22:6n3(DHA)和C20:5n3(EPA),
3.黑褐新糠虾和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物质形态比较
采用统计学方法和三种染色技术分析了黑褐新糠虾和日本新糠虾三个胚胎发育阶段胚胎的统计学特性和物质组成及分布。结果发现:黑褐新糠虾三个胚胎发育阶段的胚胎大小都显著比日本新糠虾的小,而黑褐新糠虾三个胚胎发育阶段的胚胎平均数量大于日本新糠虾的胚胎平均数量;黑褐新糠虾和日本新糠虾三个胚胎发育阶段的胚胎形态及物质组成基本相同,为脂类物质及多糖类物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及分布略有差异。
4.组织胺对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以日本新糠虾为试验对象,在其养殖水体中投入不同浓度组织胺做为给药途径,观察了不同用药方法对日本新糠虾三个胚胎发育阶段胚胎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和短期生活在含有较高组织胺浓度水体环境下的日本新糠虾,胚胎大小比对照组显著减小,胚胎数量也比对照组少,且长期生活在较高组织胺浓度下的日本新糠虾,其胚胎发育时间延长并在无眼幼体期出现较高的畸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