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翻译风格研究-翻译美学视角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m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风格研究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议题,研究优秀译者的翻译风格可为翻译实践者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参考。张培基作为我国优秀的翻译家之一,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散文的英译,为中国的文化传播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翻译作品一直受到学者的推崇。他不仅高质量地翻译出许多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还出版了专门的翻译理论著作,是一位值得研究的翻译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美学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其基本观点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文学翻译是一个审美体验和审美再现的过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是建立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解之上。从翻译美学视角上看,译者的翻译风格研究其实就是对翻译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张培基本人生活经历、翻译历程、学术研究状况等方面介绍了他的审美倾向和翻译思想;其次按照语言审美这一主线,分析了他在翻译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研究表明:张培基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在翻译中他追求与原文对等的美学效果,选词不仅准确而且力求在声音上有乐感,句式灵活多样,篇章组织符合英语语言的审美习惯,可以说在传达原文风格上做到了极致,这也是他最突出的翻译风格。本文重点从语言审美方面探讨了张培基的翻译风格,不仅丰富了对张培基翻译风格的研究视野,而且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英文报纸作为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对外传播功能,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与新媒体相融合。所以,我国英文报纸应该主动反思自身发展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创新传播
不当得利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返还请求权,脱胎于衡平思想,在德国业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其不当得利法律制度主要存在于《德国民法典》第二编“债务关系法”第812条
本文以英语课堂提问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对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七年级的两位教龄具有显著区别的教师及其所带班级的学生的调查研究试图探究高教龄教师和低教龄教师针对不同层次
曾两度荣获布克文学奖的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坛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身份建构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文学评论家们主要从后殖民角度来解读英帝
Dan Sperber和Deidre 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1986)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有效地解释和指导意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