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对翻译中的作者,文本本身和译者给予了很多关注。随着文学理论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奈达翻译理论中读者反应理论的发展,读者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国内大多数研究用于文学中的读者中心地位的研究,对于译文读者的主体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政治文本英译读者的主体性研究更少。本文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框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读者主体性与读者反应论的关系是什么?(2)影响目标读者理解《政府工作报告》译本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更好地体现读者主体性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英译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读者反应论对读者主体有启发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给予读者更多的关注;此外,使得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翻译水平,考量读者因素,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2)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着读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3)读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比如增译,释译,信息重组等来体现,使得读者容易接受源语文本,从而理解文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