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厄特《占有:一部罗曼司》中的双性同体想象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S.拜厄特是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占有:一部罗曼司》被认为是其突破性的作品,赢得了包括1990年的布克奖在内的一系列大奖,成为畅销作品,并且在评论界广获盛誉。本篇论文旨在分析拜厄特以重写的梅卢西娜神话为全书双性同体想象的中心意象,并通过梅卢西娜形象联系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人物,从而完成了一幅女性宗谱图。并且,通过双线叙事展现了并置的维多利亚时期和英国当代的两个男主人公,及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与女主人公的积极互动影响。两性互补和相互影响带来了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良性互动,并促进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从而建立起一个双性同体想象体系。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梅卢西娜神话及拜厄特对它的改写,使其成为双性同体想象在古代的化身。《仙怪梅卢西娜》是虚构的女诗人拉莫特所作的神话史诗。拜厄特通过此诗着重展现了双性同体女神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拜厄特还在诗歌《黎之城》中重写了关于达户的神话,使她作为梅卢西娜化身,以丰富小说的梅卢西娜形象。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拉莫特这位理想化的维多利亚诗人身上的双性同体气质,以及这种气质影响下她和艾什的艺术创作。拉莫特在五个方面与梅卢西娜相似,是拜厄特的女性宗谱图中第一个继承人。拉莫特和艾什在创作中的相互影响反映了拜厄特对双性同体中和谐状态的追求。第三部分探讨当代故事线索中莫德和罗兰通过合作文学之旅完成自我实现。莫德表现出与拉莫特和梅卢西娜的相似之处,并被证明为艾什和拉莫特的后代,最终完成了拜厄特的女性谱系图,是双性同体在现代的化身。罗兰作为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通过与自大的莫德合作,由失意逐渐转为积极互动,最终发现自己的诗歌天赋。两人的文学之旅展现了双性同体想象中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平衡,及其带来的自我实现。然而,与小说中高度理想化的维多利亚世界相比,当代故事中的人物因为被困于复杂的后现代思维和信仰体系而表现得更接近于普通人,由此可判断拜厄特的双性同体想象是理想化的。在参考相关文献以及对《占有》仔细研读后,本文认为拜厄特通过铺开一幅女性谱系图完成了双性同体想象,既回归历史也观照现实,以期在两性中寻求广泛的协调的发展,以及在自我实现中达到平和的意识。
其他文献
我国现行的财产税制度还不够成熟,房产税体系仍在完善,土地财政的情况在少许地区还有出现,且配套的征管手段也尚未健全.相对而言,作为发达国家的澳大利亚在此方面较为先进,应
“无行为无犯罪”,行为是构成犯罪的逻辑起点和基石.但我国刑法学中只有危害行为的概念,找不到作为危害行为的前提——基础行为,行为论与犯罪论不分.因此,构建体系化的行为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属于行政协议,理由有四:第一,公权力因素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影响甚大.仅从所有权角度出发,界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不能完全解决合同争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隐喻不仅仅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也频繁出现。有统计数字表明,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甚至有人说,“人的一生当中要使用两千
译者往往根据中心文化的语言规范和写作模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点已得到普遍认可。这也就解释了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以及其他相应术语所反映的不同翻译倾向问题:翻译是贴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民事诉讼中确立,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对非法证据的理解不一.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法院、 当事人、 被侵害人三主体出发,分析非法证据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对英语需求的不断增长,英语成为备受中国社会重视的科目之一。在“英语热潮”中,中国的英语教育不断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医疗领域中也开始了全面的变革,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就医诊疗模式,为我国医疗供需结构失衡、 医疗资源不均衡以及医保透
宋代在吸收唐代藩镇割据的失败经验之后,在司法审判制度方面采取了分权制衡的理念,其中最能体现这一分权理念的就属鞠谳分司制度.所谓的鞠谳分司制度,是由专职官员负责检祥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