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街回族社区的人类学回访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OQIANG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人类学“回访”的视角,对美国人类学家杜磊(Dru C.Gladney)曾于20世纪80年代予以调查的牛街回族社区进行回访性的深度田野调查,力图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牛街回族社区的变迁情况,并就杜磊所关注的“族群认同”理论问题进行对话和商榷。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导论,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起,既往研究的成果和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北京牛街回族社区的基本情况以及牛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回顾了杜磊对牛街所做的田野调查。  第三章是牛街回族认同的再生文本。针对杜磊所选取的起源传说、清真生活方式、宗教节日等都市回族认同的再生文本进行回访性调查,通过这些关注点来表现回族是如何在多民族都市背景中保持自己的自我认同。  第四章是牛街回族的婚姻与家庭。通过对族际通婚和婚礼仪式所进行的调查,牛街回族的婚姻家庭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伴随回族交往结构的变迁,使得族际通婚普遍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第五章是民族教育与都市适应。与杜磊所调查的时代相比,牛街回族在教育方面与汉族的差距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同时他们对于民族教育所持有的态度也与杜磊所调查的情况有所不同。  第六章是新的群体:流动穆斯林。受时代所限,杜磊在牛街调查并未关注外来穆斯林群体,而事实上他们的到来对于强化当地回族认同起到了促进作用。大量流动回族人口来到牛街对当地的回族社区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同时流动回族人口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地区,其自身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七章是反思和对话。本文提出了回族认同的两重关系以及回族认同的涵化现象,同时反思了杜磊的田野调查,并就“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尝试与杜磊进行理论对话。笔者认为,杜磊的“关系模式”对于解释回族的民族认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把回族认同阐释为“族群民族主义”是值得质疑和反驳的。回族认同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具有相对独特的模式,回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意识”之间始终存在着良性互动,是国家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
其他文献
蒙古族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随着经济改革与户籍制度的松动,越来越多的蒙古人因主动或被动原因,迁移到呼和浩特市生活。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对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无论新媒体对传统舆论传播业态的冲击多么大,记者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的天职不能变,并且永远在路上。 No matter how big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traditional media is, t
在当今社会物质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美术这个代表艺术的课程.美术作为一门与大多数课程性质不同的一门课程,其文化内涵自然也是不同的.文章以美术的性质为导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清末民国时期经过大规模的移民开垦使达尔罕王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社会经济状态发生了巨变。在清末以前,达尔罕王旗以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移
电视主档新闻栏目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节目编排是新闻制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新闻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电视主档新闻编播整体水平,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引导
追求生活的艺术,心灵内敛、平衡和谐的境界是当今中国传统经典美学被提倡的缘由,只有经时间过滤后沉淀出的精华才能称之为经典,现代设计不能捕风捉影,必须从经典文化入手,同经典文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