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干扰下传感器节点信道接入方式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几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产品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医疗监控、游戏控制等领域都使用了大量的无线传感器产品。我们在享受无线传感器网络带来的便捷同时,亦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无线传感器节点和Wi Fi同时存在于一个环境中时,Wi Fi信号会对传感器节点的通信产生干扰。针对在Wi Fi干扰下如何提高无线传感器节点吞吐量的问题,目前人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冲突避免思想的方案,一类是基于冲突恢复思想的方案。这些方案不能很好的利用高动态Wi Fi干扰时的碎片化空闲信道,并且在信道高负荷Wi Fi干扰时难以工作。例如冲突避免方案,为了防止传感器节点数据包受到Wi Fi干扰,浪费了较多的信道短时空闲间隔;而对于冲突恢复方案,又不能很好的应对Wi Fi干扰分布的动态变化。针对现有方案的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两种Wi Fi干扰下传感器节点的信道接入方案。第一个方案针对信道Wi Fi干扰分布的高动态变化,提出一种适合于传感器节点的快速(<5ms)轻量级自适应编码方案。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Wi Fi信道流量进行实时(100ms窗口)建模,进而预测传感器节点数据包下一发送时段内Wi Fi信号干扰的分布强度,从而采用合理的编码技术,以实现较高的传感器节点有效数据通信速率。第二个方案是从信干比(SINR)角度来解决传感器节点与Wi Fi信号间的干扰冲突问题。我们注意到,在一定的Wi Fi信号带宽下,传感器节点的通信信号速率越低,所需带宽就越小,因而落在带宽内的Wi Fi干扰就越弱,从而保证在高负荷Wi Fi信道下传感器节点通信的可行性。我们研究在一定Wi Fi干扰强度下最佳的传感器节点通信参数配置(包括速率、调制方式选择、包长),来实现最佳的传感器节点有效数据通信速率。本文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数学分析,而且从实验上进行了实际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可使得Wi Fi干扰下传感器节点有效传输带宽有明显改善,因而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无线电频谱是无线电通信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本论文围绕研制适应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需求的无线电台监测仪而展开研究。无线电台监测仪由射频前端和数字中频接
随着GSM-R网络在我国逐渐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网络可靠性和业务的多样性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对多种承载方式的移动软交换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结合GSM-R铁路通信的特点,从
随着广播电台行业数字化、网络化的加深,中心音频矩阵系统作为广播电台中重要的数据交换、传输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广播电台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心音频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推动下,图像测量技术日渐成为测量领域中一种高性能测量技术。这种新型测量技术融合了包括现代光学、光电子学、信息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
本文介绍了无线通信在工业应用中的背景和意义,指出了当前无线通信在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描述了一些当前的无线通信标准、物理层技术和嵌入式实时系统。论文从基于满足工
随着电信运营商竞争的加剧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满意度越来越受到电信运营商的重视,客户满意度提升也已成为其吸引新用户和留住存量用户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电信运营
随着体检的普及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大部分甲状腺结节呈良性,只有少数为恶性肿瘤,因治疗手段和预后不同,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尤为重要。B
人脸识别技术日益成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传统的人脸识别系统或基于人脸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中,数据库存放的是未经过处理的人脸数据或人脸特征,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