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诗学中,节奏理论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本论文结合中国现代诗学著作和期刊中节奏论的阐释,从节奏理论的发展、节奏理论的争辩、节奏理论的新拓展和节奏理论的价值等方面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进行系统阐释。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约20世纪20年代,胡适、郭沫若、饶孟侃、闻一多等诗论家对“音节”“情绪节奏”“格律”等节奏问题进行了探讨。二是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罗念生、林庚、叶公超、朱光潜等学者以《大公报》和《新诗》为阵地,继承并发展了前期的格律论,对节奏理论继续探索。罗念生的节律论、叶公超的语言节奏论、林庚的天然节奏论都是30年代的学术成果。三是20世纪40年代,节奏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朱光潜在《诗论》中论述了节奏的性质,诗歌与音乐节奏的不同,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等内容。孙毓棠、郑思、伍禾、应寸照、黄基植等理论家从新旧诗节奏的发展、节奏的特征、节奏与情感、节奏与诗行等方面入手,对节奏进行研究。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争辩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和罗念生两位学者以《新诗》为阵地对节奏问题展开的辩论。朱光潜、罗念生对节奏概念和影响诗歌节奏的元素等问题进行了争辩,推动了节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此次争辩虽然没有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但两者的理性分析和颇具说服力的论争展现了中国现代诗论家的智性魅力。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在情绪节奏的体认、自由派与新格律派对自然节奏的不同追求、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论拓展。一、情绪节奏的体认: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大部分的理论家都阐释了情绪与节奏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郭沫若的“内在的韵律”论,朱光潜、伍禾、黄基植等的“节奏与情绪”的关系论,情绪与节奏成为现代诗学中特别关注的问题。二、自然节奏的追求:在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由派认为“自然的音节”或情绪的“自然的流露”就是新诗的自然节奏。闻一多、饶孟侃等新格律派则认为格律本身就是诗歌节奏的“自然”。自由派、新格律派虽然有过激烈交锋,但节奏理论的主张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三、语言节奏的探索:新旧诗运用的语言不同,语言的节奏自然不同。对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是现代诗学理论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在谈论语言的节奏时,将语言的节奏和其它的节奏进行了比较,比如:朱光潜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叶公超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抒情诗的节奏;孙毓棠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吟咏的节奏等。诗论家通过比较的方法阐释了语言节奏的重要性。此外,当代学者对“情绪节奏”的争论、以自然节奏为契机建构“气息节奏”的愿景是现代诗学节奏理论仍具有生命力的显现。
  现代诗学节奏理论能够指导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引入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诗学注入了新质;也为建国后诗学节奏理论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尤其是格律论对新诗的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闻一多通过格律的“三美”原则指导他的诗歌创作,《死水》一诗成为格律诗作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的新格律论的理论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新格律派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自由派的诗人在创作上也开始关注诗歌的格律。现代诗论家学贯中外,博古通今,主动吸收借鉴西方的诗学理论或运用西方生理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的节奏理论进行了现代转换,为中国诗学理论注入了新质,开启了中国诗学理论崭新的面貌。此外,现代诗论家关于节奏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新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启发了建国后诗学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对当代诗学节奏新形式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养客活动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风尚。自先秦到两汉,乃至南北朝时期,门客与主人这一社会关系都能从微观层面反映出所处时代的变革与趋势。《史记》当中记载了四十多位养客主人以及七十多位性格迥异的门客,司马迁用独特的眼光,细腻的手法,感性的笔触,塑造出了这些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他们在所处历史大背景下的生存状况与命运抉择。
  本文将从《史记》文本出发,探究其中的门客与主人形象特点。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集中探讨其中的门客,先是从概念入手为门客界定范围,再探讨门客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例如进谏、游说、
“语言转向”1是20世纪发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是西方哲学从自身的古代本体论传统、近代的认识论传统转向到现代的语言本体论。其主流分支大致有三,分别是: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和现代语言学。在不约而同之下,它们共同走向了语言的现代转向,开启了人类向语言“巴别塔”的艰深努力。
  作为现象学-解释学一支的集大成者海德格尔(以下简称海氏),尽管其一生始终走在探寻存在问题的路途之中,但“语言与存在”却是他思想的主题之一,这是他前后期思想一以贯之的引线。海氏通过存在论差异,彻底区分了存
《水浒传》是一部以男性为主要角色的中国古典小说,同时,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却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其中对女性形象的分类及对小说里女性观的探讨尤为热烈。“厌女症”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视角,向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关于《水浒传》里“厌女症”的现象,学界更多的是在讨论男性英雄角色的过程中加入“厌女症”现象予以点缀。本文对“厌女症”及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从《水浒传》里传达了“厌女症”这一观念出发,对《水浒传》里的“厌女症”进行探究。《水浒传》里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被进行异化与轻视的,她们有着长相无美感、地
农业是中国基础产业,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应运而生。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可提高蔬菜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收益。近年来,蔬菜质量、产量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种植人员应深入探究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加强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能力。本文根据秦皇岛市大棚蔬菜种植现状,分析了当地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今后大棚蔬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积累经验。 1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前提条件  采用大棚
期刊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景观,很多研究者注意到空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价值,并从空间叙事的角度进行阐释。笔者在众多研究资料中看到多是从空间角度来分析空间是如何在萧红小说中呈现的、构建的,鲜有研究者回答为什么会如此呈现和构建的问题。本论文希冀通过对萧红创作的时空背景以及萧红小说中的时空呈现,来探究萧红的生命意识与精神世界,尝试理解萧红的小说。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说明如何是由时间开始讨论的,对于时间进行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呈现萧红笔下人物的时间意识。第二章讨论的是在萧红时间观影响下其小
1育秧前准备工作  1.1秧田  在每年秋收后至小麦播种前要规划好下一年的水稻机插秧大田面积,之后按照大田与秧田面积比,即粳稻(80:1)、杂交稻(100:1),留足秧田;其次要选择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与机插秧大田土质接近的田块作秧田。  1.2秧田培肥  两合土稻茬地留作秧田的土地在越冬前需耕翻,耕翻前每公顷可施优质土杂肥或厩肥30~45 m3,45%复合肥750~900 kg,冬季晒
期刊
1花卉分类  花卉作为园林植物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园林绿化中香化及美化的关键材料。广义的花卉一般指的是具备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包含草本、木本、观叶、盆景等;狭义的花卉一般指的是具备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或草花。花卉植物类型繁多,性状不同,根据花卉生态习性和栽培模式,一般将花卉植物分为露地花卉与温室花卉。  1.1露地花卉  露地花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并不需要护理人员过多的照料。与此同时,这类花卉
期刊
在“救亡图存”、“兴女学”的历史语境中,近代女校纷纷创办,为宣传学校教育宗旨,女校期刊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女校期刊的出现给近代知识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女学生诗词、散文、小说开始大量出现。本文选取《汇刊》和《会报》两种女校期刊的散文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散文文本体现的“女学生”和“女性意识觉醒”两大特性,进而分析近代女校期刊散文与“五四”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和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历史前沿及其创办的期刊概况进行简要梳理;鉴于期刊中
山东柳子戏作为山东地方戏的杰出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曾盛极一时,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本选题选择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进行文学研究,并对其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本选题所说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起,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后改为戏曲研究室)深入基层,赴山东各地挖掘、整理、抄录的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包括山东省戏曲研究室
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现在已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不仅是传播西学的机构,教会大学的一些国学系、所在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方面也做了不少开先河的工作。光阴荏苒,虽然它们早已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教会大学所出版的校园期刊作为国学研究的载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我们进一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风貌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
  本论文选取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