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SR标记对木兰科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uso198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最早见于中生代的白垩纪或侏罗纪,这是一类比较古老的被子植物,它包含许多原始信息,对于研究有花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园、崀山珍稀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园建立的3个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中收集、保存的11属135种木兰科植物资源,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比较属间和属内的遗传差异,并对木兰科属及属下类群的系统位置进行探讨,以期从分子水平上能对木兰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其它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良CTAB法建立在常规CTAB法基础上,采用天根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提纯,对试剂盒法提取困难的样品具有很好的提取效果,能有效缩减CTAB法的提取时间,该方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条带完整性好,DNA浓度较高,可以满足ISSR分析的要求。(2)利用已优化好的反应体系,从100条引物中选出10条多态性高,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用于木兰科植物的ISSR-PCR扩增。10条引物共扩增出151条条带,且151条都是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00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335,基因多样性(H)为0.3256,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956,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总体较高。(3)通过PopGen 32软件包统计分析,刘玉壶分类系统11属135种木兰科植物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t)为0.3767,属内基因多样性(Hs)为0.1257,属间基因多样性(Dst)为0.2510,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662,表明刘玉壶分类系统中属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属间基因流(Nm)为0.2505,远小于1,木兰科各属间基因流动程度较低,易出现遗传漂变,从而加剧属间遗传分化。木兰科11个类群总的种群基因多样性(Ht)为0.3568,种群内的基因多样度(Hs)为0.2498,种群间的基因多样性(Dst)为0.1070;各类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997,基因流(Nm)为1.1681,且大于1,木兰科类群具有较高的基因流动性,没有遗传漂变,说明木兰科植物类群间的遗传变异集中到类群中,保持了各类群的遗传稳定性。(4)木兰科11属的Nei’s遗传距离范围在0.0061~0.6735之间,遗传一致度范围在0.5099~0.9939之间,木兰属、木莲属、含笑属、拟单性木兰属4属之间的遗传距离比较小,均小于0.1,遗传一致度比较高,均高于0.94,表明木兰属、含笑属、木莲属和拟单性木兰属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小,亲缘关系比较近;11属UPGMA聚类关系表明,木兰科植物最早起源于盖裂木属植物,经过不断进化依次进化出了合果木属、观光木属、焕镛木属、华盖木属和鹅掌楸属、拟单性木兰属、木莲属、含笑属和木兰属。木兰科11个类群的Nei’ s遗传距离范围在0.0245~0.3735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6883~0.9758之间,Ⅳ、Ⅵ、Ⅷ、Ⅸ、Ⅹ与Ⅺ支的遗传一致性较高,均超过0.91,表明这6个演化支是密切相关的;11个类群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类群Ⅰ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明显的类群,聚类结果基本支持将木兰科植物划分为两个亚科。
其他文献
森林、草原、耕地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生态经济密切相关。量化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当前生态环境局势的响应是预测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然而,在森林、草原和耕地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Ecosystem Water Use Efficiency,EWUE),固有水分利用效率(Inherent Water Use Efficiency,
荒漠化危害全球,严重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全局性的生态问题。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可以反映土壤表面植物的生长状况,能够间接揭示区域的荒漠化程度。因此估算荒漠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是度量区域荒漠化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荒漠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估算主要通过遥感反演实现,但由于荒漠化地区植被破碎、土壤背景强烈,运用中低尺度的影像时普遍存在混合像元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翅多型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昆虫中,一般认为翅多型昆虫存在飞行与繁殖的生理权衡,对雌虫的研究结果均支持上述观点,但雄虫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技术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并对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筛选和遗传分析。通过匹配不同翅型雄虫与长翅型或短翅型雌虫交配,记录精包附着时间、产卵量和孵化率。待若虫孵化后,提取亲本子代DNA作为模板
目前对扩散多型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翅多型方面,飞行肌和飞行行为多型的研究极少。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具翅二型现象,前期研究中发现,长翅型雌雄成虫存在可遗传的飞行行为多型现象,因此,本研究检测了不同飞行能力的长翅雌成虫在飞行肌及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差异,分析其飞行行为多型的代谢基础;对不同飞行能力雌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为进一步研究其飞行行为多型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主要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