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作为全世界最重视科普的国家之一,我国科普工作的成效和公民的科学素养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存在不足。深刻认识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意义与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实践经验,广泛调研我国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激励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表明,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日益迅速和广泛,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当代高科技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诸多风险,重构了科学家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科学传播的重心逐步从成熟的科学向形成中的科学转变,需要科学家以更大的力度参与科学传播,也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如转基因、疯牛病等争议性事件强化了人们对科技、科学家的不信任,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力量受损,新媒体传播也导致更多的假新闻、新闻泡沫,科学家的社会形象也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论文从后真相理论、STS关于科学民主化等相关思想出发,认为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和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形成中的科学”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对象,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传统边界日益模糊,要加强科学家与公众、媒体及决策者等的平等沟通,重建公众对当代科学的理解和信任。本文以欧美国家为主要对象,对国外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状况和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公众理解科学运动30多年的发展,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重视,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逐步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科学家被鼓励与科学共同体之外的社会行动者对话。这主要体现在各国政府、研究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其他学会组织(如英国皇家学会、维康信托基金等),以及欧洲委员会这些政策主体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实践和相关政策中。同时,本文结合国外相关调研,对欧美等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状况与问题,以及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培训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揭示了对促进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启示。针对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以我国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科研人员为对象,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我国科学家对于科普的参与意愿较强,这与2006年以来我国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的实践有密切关系。但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主要是:1)科学家群体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以及正在形成中的科学)的传播的重视不足,能力不强。2)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在时间和精力上存在较大制约;3)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激励机制;4)需要加强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培训和指导。对比我国与英国科学家参与科普的不同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传统科学观的广泛影响、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制度激励、科学家科学传播的能力不足,以及社会参与动力不足、对话机制缺失等。在理论研究、比较分析和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相关建议。特别是强调要不断更新科学的观念,梳理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特点的科学观,加强对具有不确定性科学议题的传播和对话。要建立多元化的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激励机制。要提升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倡导负责任科学传播的理念,重建社会对科学以及科学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