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使用了“自然主义”概念,并指出在其彻底性上,它与人道主义同义。这一点赋予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独有的实践意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以人的在场性构成其意义论域的前提,其次,自然明确地与人的解放道路联系起来,它是人的自由原则的感性化,包含着整个感性世界的种种矛盾的和解。因此“自然”指向一个历史过程,从人的谋生活动改造自然界造就人化自然界开始,到自然界依赖人类活动而共同求得本性之解放,二者实现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和合规律性的历史地统一过程。回顾自然概念的哲学史沿革,古希腊哲学伊始所追问的对象就是涵咏着人与自然界在内的感性世界整体。在古代视野中,人自身更多地呈现一种偶然的可变性,较之,自然界就成了令人敬畏的肇始万物的力量诞生地。正是被寄予这样一种恒常性,泰勒斯才在非自然物质意义上肯认“水”为万物本原,而没有落入阿纳克西曼德在始基化生万物环节上求助神学想象的窠臼。至赫拉克利特再次在万物本身联系中确定了其自身运动变化的原则,使得“永恒”与“活”的规定统一在与“水”同样在所指上超越物质存在的“火”中。马克思不仅继承了哲学传统的思有统一原则萌芽,并且在对现代工业造就的新世界关照中,建立了他的自然观的基本立足点。在《手稿》中,马克思从本体论的高度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自在自然界概念,借人化自然界概念把哲学视野重新贯注到人的意义世界中来,并昭示着人的自由活动的必然性纬度。进而,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在实践活动中的肯定,批判了思辨哲学中劳动的从属地位,并进而肯认在历史社会联系中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自然化。因此自然概念的深层含义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阐释中,这里马克思初步规定了其实现条件,即物失去其纯粹的有用性,以及人按照美的原则活动。作为现实地改变现存条件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了实现自然主义的历史道路,首先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的历史取消,随之以发展的原则取消分工的外在强制性,以自我实现的出发点取消劳动的异化性质。进而,在此过程中,人的全部感性获得了以具现实性的自由意志为起点,以工业历史创造的条件的极大丰富性为前提的自由发展的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