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论的源起及发展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对“韵”与“味”的本义及发展,“韵”与“味”的合流作了梳理。认为两者的合流是必然的。在此基础上,对整个“韵味” 论的发生、发展进行阐述,认为“韵味”论肇源于先秦时期的“味”论,刘勰的“馀味”说和钟嵘的“滋味”说是“韵味” 论产生的基础,晚唐司空图真正确立了“韵味”论在诗学史上的地位,后得到张戒、严羽、王士祯等的发挥,王国维的“境界”说使“韵味”论得以延续。 通过论述,文章认为“韵味”具有诗歌审美的本体内蕴,是多向度、包容性较大的审美范畴。它在当代语境中也与文艺审美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沟通功能,为传统诗学的现代性转换带来便利,用“韵味”论来贯串味论诗学的研究更为符合我国传统诗学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其研究及利用。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中作主宾语的定形偏正结构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以期揭示这种结构在句法结构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和其对所出现的句法环境的内在要求。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
本文以名词为基点,着力探讨偏正式“动+名”结构的形成原因。全文主体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把相关名词分为属性名词、事物名词与相对名词。属性名词又分为抽象于动作
池莉自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引起文坛关注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强劲的写作势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人生三部曲”的相继问世为池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进入九十年代
为向云(南)-广(东)直流输电工程的物理设备动模仿真实验提供动态等值研究方法.在保持电网动态特性,同时缩减计算规模的前提下,应用同调机组聚合和网络化简等动态等值方法,对2
论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其它心理学理论以及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些案例,论述文学与治疗理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可行性,认为作家和读者可以分别借创作作品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格式。其中V为动词性成分,N为表处所或方位的名词性成分。从发现的最早用例来看,至今不过八十年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
形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在先秦典籍《庄子》和《荀子》中,就出现了形神对举的最早用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将生命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