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speak:A Virtual Variety of Language

来源 :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每天大约有3000万人使用互联网和在线服务。互联网的普及在世界各地呈指数型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在使用互联网工作和娱乐。这些人不仅仅包括科学家,程序员等专业人士,还包括设计师、教师、学生、艺术家、音乐家,甚至还有可能就是你家的邻居。而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却在互联网上使用着相同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被称作网络语言。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只用键盘打出所要讲的话进行沟通,所以网络社会因为有这种有效的书面语而存在并发展繁荣。如果你不能用这种特殊的语言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就很难在网络社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本文以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网络语言及其相关问题,使读者对这种新兴的语言变体有大致了解,并能更正确,更好的在网络社会利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第一章以一个互联网上的聊天语句作为开头,引出关于互联网和网络的一些背景知识。很多语言学家对这个崭新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本文首先列举出了国内外一些关于网络语言的观点,接着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本文的主体部分一一得到解答。 第二章主要是介绍互联网、网络语言的基础知识及其与英语的关系。在研究网络语言之前,首先要对网络社会的形成发展进行了解。而网络社会是以计算机为媒体进行交际,并以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为支撑,所以它有别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同社区而被称为虚拟社区,并拥有其独特的虚拟语言社区。互联网和网络语言在盛行之初,英语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割。对这些关系的研究不但能反映出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侧面,而且也对本文仅使用英语作为例证解释网络语言做出了说明。对于网络语言,各界定义不一,作者在总结他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语言变体。 第三章主要是本文观点的理论支撑。由于本文是从社会语言研究网络语言,所以语言本身首先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的重要象征。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语言也如此。只要社会不停止发展,语言就会从词汇、语法结构、语音等方面进行变化,在这种持续变化过程中,不同的语言社区会产生不同的变体。变体主要有:语域、方言等几种,它们又各分为几类。本文主要将网络语言看成是方言中社会方言的一种。 第四章是将上述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对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虚拟的语言变体进行的界定。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在较少的交流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等诸多原因说明了为什么会出现网络语言这种语言变体。常新常变、词汇简化、拥有特殊的非语言交际、用法和意义发生转化等网络语言的特点更说明了这种虚拟变体的独特特性。 在总结全文内容和观点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与新的语言发展或新的语言变体的产生密切相关,这种发展能促进语言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正确对待新兴的语言和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和变体将会对语言自身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本文只能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投身到此项研究中来。
其他文献
一、何为叩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
在现代社会,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心理的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势在
全世界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对中职院校专业教育指导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文章以信息化技术与中职院校专业教育指导模式整合为切入点,阐述了信息化技术与中职院校专业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以淮安工业中专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代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多见,但程度不高,高职
《人与鼠》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自出版之后,多次以戏剧、电影等形式广为传播,这使斯坦贝克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也确定了自己在美国文坛的地位。细心的读
一、 目前“两课”  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两课”教学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两课”教学存有偏见,这其中包括学生,也包括一些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不少学生对“两课”教学不感兴趣,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两课”教学教条化,讲授的知识与现实有差距;第二,认为“两课”教学中讲授的知识没有a实际应用价值,“两课”学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什么证书,对自己将来就业也不会有多大帮助;
宪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法律专业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而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这是中外各国长期管理国家经验的总结。而要依宪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宪政法律意识。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突出宪法学的地位,加快宪法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