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往研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从生理、病理、传变、治疗不同方面揭示了血管病变防治的核心内涵,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基于“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体现的“壅”→“塞”→“不通”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衰关键环节相关性,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事件链的证治规律,有助于从全新的视角揭示本阶段心血管疾病的病机传变规律,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事件链系统干预提供重要支持。目的:在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下,系统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相关古今医案,利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事件链证治规律。方法:古代胸痹心痛、心积医案通过《中华医典》获得,现代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医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获得,筛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医案,建立核心数据库,对症状及药物数据分别进行数据清洗及规范化,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事件链证治规律。结果:第一部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古今医案证治规律研究1古代胸痹心痛医案证治规律研究1.1胸痹心痛医案症状研究胸痹心痛主要症状为胸痛,前5位高频症状依次为胸痛、胸痛彻背、纳差、胸闷、心悸;前3位高频舌象依次为苔腻、苔白、舌质淡;前3位高频脉象依次为弦脉、滑脉、细脉。症状关联规则显示主要症状胸痛与咳痰、倦怠、短气、心悸、呕吐、乏力、腹胀、腹痛、嗳气等症状均呈现高关联。症状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S1:嗳气、短气、呕吐痰涎、眩晕等;S2:胸闷、手足不温、便溏等;S3:汗出、倦怠、乏力,纳差、腹胀等;S4:咳痰、呕吐、痛引肩背、脘痛、身痛、寐差、心悸、口干唇燥、小便不利、大便不畅等。1.2胸痹心痛医案证候研究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医案证候辨证标准,胸痹心痛证候以卫气郁滞、痰浊阻络、卫阳不足为主要证候。证候关联规则示卫气郁滞-痰浊阻络、瘀血阻络-痰浊阻络呈高关联。1.3胸痹心痛医案药物研究胸痹心痛医案前10位高频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瓜蒌、薤白、生姜、甘草、桂枝、旋覆花、芍药;药物调卫气营血功效分类结果示高频药物分类依次为流气畅络药、祛痰通络药、益卫温阳药。一阶、二阶全频药物关联规则均显示瓜蒌、薤白、半夏、桂枝、枳实、陈皮、茯苓之间表现出强关联性;一阶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显示薤白-桂枝、生姜-薤白、薤白-枳实、薤白-郁金、薤白-旋覆花、桂枝-芍药之间表现出强关联性;二阶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显示枳实-桂枝-薤白、厚朴-桂枝-薤白、芍药-桂枝-甘草之间表现出强关联性。药物聚类分析共得到4个核心聚类组合,D1:旋覆花、青葱、茜草、竹茹、陈皮、川楝子、厚朴、紫苏、郁金等;D2:枳实、薤白、桂枝、瓜蒌、半夏、高良姜、香附、吴茱萸、茯苓、生姜等;D3:附子、黄芪、白术、白酒、花椒、乳香、没药、川芎、五灵脂、枳壳、木香、桔梗等;D4:当归、桃仁、延胡索、槟榔、乌药、贝母、沉香等。2现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证治规律研究2.1冠心病心绞痛医案一般情况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冠心病心绞痛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2.2冠心病心绞痛医案症状研究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症状为胸痛,前5位高频症状依次为:胸痛、短气、胸闷、乏力、寐差;前3位高频舌象有苔白、舌紫暗、苔腻;前3位高频脉象为细脉、弦脉、沉脉。症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见胸闷、胸痛、乏力、短气、倦怠之间高关联。症状聚类分析共得到7个症状群集组合,S1:胸闷、胸痛、短气、乏力、心悸、寐差等;S2:胸中胀痛、腹胀、嗳气、少气懒言、纳差等;S3:胸中刺痛、痛有定处等;S4:口中黏腻不爽、体胖、痰多等;S5: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S6:面赤、口苦、烦躁、嗳气、口干渴等;S7:畏寒、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2.3冠心病心绞痛医案证候研究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医案证候辨证标准,冠心病心绞痛前4位高频证候为卫气虚滞、瘀血阻络、卫气郁滞及痰浊阻络;证候关联规则分析示高关联规则主要集中于卫气虚滞、卫气郁滞、瘀血阻络与痰浊阻络之间。2.4冠心病心绞痛医案药物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前10位药物有丹参、甘草、川芎、黄芪、半夏、茯苓、当归、瓜蒌、薤白、红花。药物调卫气营血功效分类结果示高频药物分类依次为活血化瘀通络药、益气固卫药、流气畅络药、祛痰通络药。一阶药物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黄芪-川芎、薤白-瓜蒌、瓜蒌-半夏、川芎-当归等关联规则呈高关联;二阶药物关联规则结果显示黄芪-川芎-丹参、薤白-瓜蒌-半夏等关联规则呈高关联。药物聚类分析共得到4个核心药物聚类,D1:柴胡、降香、檀香、木香、砂仁、郁金、延胡索等;D2:黄芪、党参、白术、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当归等;D3:瓜蒌、半夏、桔梗、薤白、陈皮、三七、水蛭、地龙等;D4:附子、桂枝、龙骨、牡蛎、人参、麦冬、五味子、西洋参、酸枣仁等。第二部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证治规律研究1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一般情况研究心肌梗死介入后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本病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2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症状研究心肌梗死介入后主要症状为胸痛,前5位高频症状依次为胸痛、胸闷、口唇青紫、形寒肢冷、心悸;前3位高频舌象为舌紫暗、苔白、苔腻;前3位高频脉象为细脉、弦脉、结脉。症状关联规则结果可见以主要症状胸痛、胸闷为中心,与乏力、短气、口唇青紫、畏寒、形寒肢冷、冷汗淋漓等症状高关联。症状聚类分析得到3个症状群集组合,S1:短气、倦怠、乏力、纳差、胸中刺痛、痛有定处、痰多、头晕等;S2:少气懒言、自汗、冷汗淋漓、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胸痛、气喘等;S3:胸闷、口唇青紫、心悸等。3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证候研究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医案证候辨证标准,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前4位的证候依次为瘀血阻络、卫气虚滞、卫阳不足及痰浊阻络。证候关联规则显示卫气虚滞与瘀血阻络高关联。4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药物研究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前5位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丹参、人参、半夏、瓜蒌。药物调卫气营血功效分类结果示高频药物分类以化瘀通络药、益气固卫药、流气畅络药、益卫温阳药为主。一阶、二阶药物关联规则均显示红花、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桃仁、黄芪等药物之间高关联;人参、黄芪及甘草之间高关联;附子、人参及桂枝之间高关联;瓜蒌、半夏、薤白、枳实之间高关联。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形成5个比较有意义的药物组合,D1:黄芪、川芎、赤芍、五灵脂、蒲黄、地龙、桂枝等;D2:瓜蒌、半夏、薤白、石菖蒲、土鳖虫、枳实等;D3: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山茱萸、白芍等;D4:柴胡、桔梗、枳壳、木香、当归、桃仁、丹参、红花、延胡索、三七、牛膝等;D5:麦冬、五味子、党参、白术、大枣等。第三部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梗后心衰古今医案证治规律研究1古代心积医案证治规律研究1.1心积医案症状研究心积以喘、水肿等为主要症状,出现频次前5位的高频症状依次为喘、水肿、咳嗽、不得卧及小便不利;前3位的高频舌象依次为苔白、苔腻、舌质红;前3位的高频脉象依次为沉脉、弦脉、细脉。症状关联规则结果可见高关联规则主要集中于水肿、喘、咳嗽、不得卧等症状,其中水肿-喘、咳嗽-喘、喘-不得卧关联性较高。症状聚类分析共得到3个症状分类,S1:乏力、心悸、身寒肢冷、恶寒、纳差、胸痛、便溏、面色萎黄、汗出等;S2:胸闷、水肿、小便不利、不得卧等;S3:动则短气、面色黧黑、身痛、胁痛、咳嗽、咳痰等。1.2心积医案证候研究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医案证候辨证标准,心积医案高频证候为水湿阻络及卫阳不足,证候关联规则可见卫阳不足与水湿阻络高关联。1.3心积医案药物数据挖掘研究心积前10位高频药物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杏仁、泽泻、甘草、桂枝、生姜、附子;药物调卫气营血功效分类结果示高频药物分类以利湿通络药、益气固卫药、益卫温阳药为主。一阶药物关联规则结果显示以茯苓为中心与陈皮、半夏、白术、附子、桂枝、泽泻之间表现出强关联性;二阶药物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山药、茯苓、地黄、泽泻、牡丹皮、山茱萸、附子之间表现出强关联性。药物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核心药物聚类组合:D1:茯苓、桂枝、生姜、半夏、附子、肉桂、泽泻、牡丹皮、山茱萸等;D2:黄芪、当归、白术、党参、甘草、猪苓、茯苓皮、大腹皮、防己、厚朴等;D3:桑白皮、杏仁、石膏、紫苑、紫苏子、莱菔子、薏苡仁、车前子、冬瓜仁、沉香等;D4: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药、地黄、牛膝等;D5:葶苈子、大枣等。2现代心梗后心衰医案证治规律研究2.1心梗后心衰医案一般情况研究心梗后心衰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高发年龄段为70-79岁。2.2心梗后心衰医案症状研究心梗后心衰医案以胸闷、气喘为主要症状,高频症状依次为胸闷、气喘、乏力、心悸、短气、下肢水肿等;高频舌象为苔白、舌紫暗、苔薄;高频脉象为沉脉、细脉、弱脉。症状关联规则显示本病主要症状胸闷、气喘,与短气、形寒肢冷、口唇青紫、下肢水肿等症状高关联。症状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症状群集组合,S1:自汗、倦怠、纳差、畏寒、尿少、口唇青紫、气喘、不得卧、胸痛等;S2:颧红、五心烦热、口干渴、乏力、短气、心悸等;S3:少气懒言、面色苍白、便溏、痰多、咳嗽等;S4:下肢水肿、面色晦暗、胸闷等。2.3心梗后心衰医案证候研究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医案证候辨证标准,心梗后心衰前4位的证候依次为卫气虚滞、卫阳不足、水湿阻络及瘀血阻络。证候关联规则显示水湿阻络-卫阳不足、卫气虚滞-瘀血阻络、瘀血阻络-水湿阻络高关联。2.4心梗后心衰医案用药研究心梗后心衰前10味高频药物有黄芪、茯苓、丹参、白术、附子、甘草、葶苈子、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药物调卫气营血功效分类结果示高频药物分类以益气固卫药、利水通络药、活血化瘀通络药、益卫温阳药为主。一阶、二阶药物关联规则结果均显示茯苓、黄芪、附子、桂枝、白术、丹参等药物高关联。药物聚类分析可形成4个药物聚类,D1:附子、桂枝、黄芪、赤芍、桃仁、益母草、泽兰、猪苓、茯苓、葶苈子等;D2:人参、红花、三七、丹参、川芎、泽泻、桑白皮等;D3:莪术、三棱、大腹皮、车前子、柴胡、升麻、桔梗等;D4:肉桂、仙灵脾、太子参、西洋参、龙骨、牡蛎、党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等。结论:1古代胸痹心痛医案以“卫气虚滞、卫阳不足、痰浊阻络”为基本病机,以“流气畅络、温通卫阳、祛痰通络”为基本治法;现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以“卫气虚(郁)滞、痰瘀阻络”为基本病机,以“益气畅卫、祛痰通络、化瘀通络”为基本治法。2心肌梗死介入后医案以“气虚血瘀,脉络瘀塞”为基本病机,以“益气固卫、化瘀通络”为基本治法。3古代心积医案以“气阳虚乏,水湿阻络”为基本病机,以“益气温阳、利湿通络”为基本治法;现代心梗后心衰医案以“气阳虚乏,络瘀水停”为基本病机,以“益气温阳、化瘀通络、利水消肿”为基本治法。4“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事件链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从气机失常(气)→脉络瘀塞(血)→络瘀水停(水)的关键病机演变过程。基于事件链病机演变过程,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系统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梗后心衰”事件链,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发挥中医“治本病,防未病”的临床优势,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发挥,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