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证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中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被国家自然基金、973基础性研究计划等多项重大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围绕着证候的概念和内涵、证候的规范化、证候的诊断标准、证候的实质、证候的量化、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2研究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理论核心内容之一,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接口”的复杂巨系统,中医证候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这就导致了研究每一个具体疾病的临床研究者都必须自行提取各证候因素的相关诊断,这给学者们理解和深入研究证候带来困难。中医临床过程中讲究辨证立法,以法统方,以方遣药,也就是理、法、方、药要完整统一,实现“方证相应”。“证”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中出于主导的核心地位。方证相应的关键是主要的、关键的病机层面上的对应,方剂所治病证有一定的病机,证候与方剂所针对的病机吻合,方能取得疗效。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应原理对治疗中风病的方剂方药进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中风病的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并为方证相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证据。3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在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数据采集平台支持下,在严格质量控制下,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医宗金鉴》中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的数据,在方法上将中药进行分组后应用方证相应原理对药组与证候要素进行关联分析,进而分析方剂中药组的分布规律,从而探索、验证证候和治法之间的关系。4研究结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药组经关联证候要素分析,常见证候要素分布频次以“风”及“寒”出现频次最高,为41次,频率:8.70%;其它依次为“血瘀”出现频次为38次,频率:8.07%;“湿”出现频次为33次,频率:7.01%;“内火”出现频次为29次,频率:6.16%;“痰”出现频次为28次,频率:5.94%;“内风”出现频次为25次,频率:5.31%;“阳虚”出现频次为25次,频率:5.31%;“内寒”出现频次为23次,频率:4.88%;“阳亢”出现频次为22次,频率:4.67%;“阴虚”出现频次为21次,频率:4.46%;“气虚”出现频次为16次,频率:3.40%;“火”出现频次为15次,频率:3.18%;“内湿”出现频次为15次,频率:3.18%;“气逆”出现频次为15次,频率:3.18%;“血虚”出现频次为15次,频率:3.18%;“水”出现频次为14次,频率:2.97%;“气郁”出现频次为13次,频率:2.76%;“气滞”出现频次为13次,频率:2.76%;“血燥”出现频次为11次,频率:2.34%;“出血”出现频次为8次,频率:1.70%。《医宗金鉴》中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药组经关联证候要素分析,常见证候要素分布频次以“风”出现频次最高,为12次,频率:8.76%;其它依次为“寒”出现频次为9次,频率:6.57%;“内火”出现频次为9次,频率:6.57%;“气虚”出现频次为9次,频率:6.57%;“气逆”出现频次为9次,频率:6.57%;“血瘀”出现频次为9次,频率:6.57%;“痰”出现频次为9次,频率:6.57%;“内湿”出现频次为8次,频率:5.84%;“湿”出现频次为7次,频率:5.11%;“气郁”出现频次为7次,频率:5.11%;“气滞”出现频次为7次,频率:5.11%;“阴虚”出现频次为7次,频率:5.11%;“阳虚”出现频次为7次,频率:5.11%;“内寒”出现频次为6次,频率:4.38%;“血虚”出现频次为6次,频率:4.38%;“水”出现频次为6次,频率:4.38%;“火”出现频次为3次,频率:2.19%;“内风”出现频次为2次,频率:1.46%;“血燥”出现频次为2次,频率:1.46%;“阳亢”出现频次为2次,频率:1.46%;“出血”出现频次为1次,频率:0.73%。5结论总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经分析得到主要的内在致病因素有“阳虚”、“内寒”、“阴虚”、“气虚”、“血瘀”、“内火”、“痰”、“内风”及“阳亢”;《医宗金鉴》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经分析得到主要的内在致病因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内寒”、“血虚”、“内湿”、“内火”、“气虚”、“气逆”、“血瘀”及“痰”。相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医宗金鉴》的以“外风致病”、“内虚邪中”为理论核心而言,近年来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更着重于“内因致病”;在这方面,如第七版《中医内科学》所认为本病的病机为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虚)、瘀(血瘀),这观点与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医宗金鉴》中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药组经关联证候要素分析结果中的内在致病因素基本一致,这说明了古代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样也涉及到内在因素的致病机理。透过中风病相关方剂药组的统计及药组关联证候要素分析结果得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医宗金鉴》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对中风病的论治主要核心皆为“外风致病”、“内虚邪中”理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也反映出了对“血瘀”、“痰”、“内风”及“内火”这些病机的治疗,提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中风的认识偏重于外风致病和内虚邪中,已考虑到血瘀、痰、内风及内火等,纠正了对唐以前以外风立论的片面认识。而《医宗金鉴》治疗中风病相关方剂提示了“内火”、“气虚”、“气逆”、“血瘀”及“痰”的病机关键,提示《医宗金鉴》对中风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则更丰富,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的所有认识。并分析得出了二者的常用方剂和常用药物,对加深认识古人治疗中风的思想和方法等有一定意义,同时对今天的进一步研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项研究作为方证相应研究的一部分,在探索、验证证候和治法之间的关系,为方证相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同时,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法与证候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存在深层次的对应关系,且因为证候是多维多阶的概念,以证候要素作为对证候研究更深层次的解析是确实有效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