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后注”文献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fengs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宋本《伤寒论》“方后注”为研究对象,首先经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研究的系统梳理,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定义、内容做出规范,即《伤寒论》“方后注”,为《伤寒论》方药之后所载的注释文字,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临证施治的多方面细致总结,及后世相关注文的分析记录,具体内容可分为方名、药物、炮制、剂量、配伍、剂型、煎服方法、药物加减、药后护理、组方理论阐释等。全文分三部分探讨《伤寒论》“方后注”内容。首先,上篇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总结:1.通过分析《伤寒论》方药数目及源流发展的研究现状,辨析附方、附药的临证意义,及经方方名对仲景“以法统方,方证相应”思想的体现,总结提出后世结合药性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基本特征。2.归纳《伤寒论》“方后注”所载药物炮制内容,提出经方用药在以生品为主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根据药物特性、剂型、证治,选取相应炮制方法的特点。如附子炮制以“破”为度,蜀椒则炒“出汗”,及以颜色、气味等药物特性的变化,为炮制标准者,如“令赤色”、“熬黑”、“熬黄”、“去腥”、“去咸”等记载,均体现出炮制方法与药物特性的关联;“以醋浸溃”、“酒洗”等记载,体现了炮制方法据证变化的特点;结合《金匮玉函经》分析,如桃仁、杏仁“作汤不熬”,为丸、散则“捣筛”、“研如脂”,为膏则“欲生”,体现了剂型对炮制方法的影响。另外,以“呚咀”法为例,通过对其加工器物、制作标准的研究总结,联系宋代“煮散法”(即煮粗末)的发展情况,介绍经方炮制法的时代发展特点。3.以汤剂为主,总结经方制备过程中体现出的辨证施治特点。如抵当汤、抵当丸体现出的“剂量、剂型、煎法”的对证组合。另外,有关煎法的加水量、煮取量,及去滓再煎、米药同煎等具体方法的内涵关联,拟于下篇部分详细探讨。4.通过对服药次数、剂量、时间、温度的总结,探讨《伤寒论》制定服法的基本原则,即“中病即止”,固护正气,同时兼顾“三因制宜”,制定服法方案,以维持方药有效浓度,此亦为经方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5.护理内容,以观察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禁忌护理及救助护理进行归纳,总结六经病证判断预后的标准特征,及饮食、物理、禁忌诸法,通过各自属性辨证施治的特点。另外,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所涉组方原理阐释、加减及后世注文等内容进行初步梳理,设定中、下篇探讨内容。其次,以“伤寒学派”的发展为时间线索,分三个阶段,总结探讨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后注”内容的继承发展特点:1.晋唐时期,以《伤寒论》近似方的运用记载为主要研究对象。各医家著书的载方形式沿用《伤寒论》,规范性较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载小阳旦汤(近似《伤寒论》桂枝汤)与小阴旦汤(近似《伤寒论》黄芩汤,遵“呕加生姜或半夏,腹痛加芍药”变化而成),服药间隔与护理方法的随证变化,提示了太阳、少阳病证所适用的一般服药频次及护理方法;大、小白虎汤“先煮粳米后煮药”与经方白虎类方煎法对比,体现出不同煎法对粳米生津护胃功效程度的影响;另如小青龙汤(近似《伤寒论》麻黄汤),大、小朱乌汤(近似《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味),小玄武汤(近似《伤寒论》真武汤改生姜为干姜),大玄武汤(近似《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汤的合方)的组方、证治、煎服法等内容的随证变化特点,体现了经方随证或合方加减的使用情况,及煎服法随之出现的相应变化。另外,唐代《千金要方》所载桂枝汤、阳旦汤,对《伤寒论》所载桂枝汤的煎服法、加减内容进行了补充,如“先煮枣”、“少取溶剂”的煎法,体现了固护正气的别样途径,易汗出者“小阔其间”、“小儿减量”的服法,均体现了因人制宜思想对服法间隔时间及剂量的指导;书中有关因地、因人、因时、因病选择治法,制定具体用药方案的论述,及柴胡通治“伤寒时行”等观点的总结,均体现出诸医家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的临证特点。2.宋金元时期,以药物炮制、煎服法等内容的规范性论述,及对经方运用的多样发挥为主要特征。如药物炮制多以集注形式记载,再如煮散法“每用一方寸匕”,“多不过三”,及服散者,“少则刀圭钱五匕,多则方寸”的剂量规范等。另外,医家对经方药味、炮制、配伍、加减、证治等内容,作出多样发挥,如茯苓、芍药“赤利白补”的辨析;干姜用“炮”、麻黄“汤泡,去黄汁,焙干”等炮制方法,及“生麻黄不必先煮”的运用;发展经方表郁轻证三方的制备,即“桂枝汤末”、“麻黄汤末”的备用方法;小青龙汤加减中,以桃花代替荛花;小建中汤去饴糖,以治疗“旧有微溏或呕者”之法。其间,煮散法的流行,体现了经方剂量、剂型、配伍、煎服法因素的组合变化,即在经方减量运用的基础上,如“三两为一两、三升为一升”,及庞氏“剂量减半法”,方面扩大经方“呚咀”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改变经方取水量、煎煮时间、服用剂量等内容。煮散法的运用,体现了经方以剂量为主,结合剂型、配伍、煎服法因素变化的时代发展特点,如白虎汤的剂量配伍比例变化,五苓散作煮散法的运用,麻黄、葛根“先煮”的变化运用等。分析此种变化,亦与宋代重视寒凉解表药物的运用相关,如庞安时、朱肱等人以经方加味辛凉药解表等。3.明清阶段,以理论辨析为主要特征,亦夹有各医家的临证经验。如方有执言五苓散之“术”不当有白字,连轺即连翘,桂枝加桂汤之加“桂”者非桂枝,言“本云”内容所载剂量为后世所添的观点,柯韵伯、徐大椿则明确提出表郁轻证三方制服法应为“分煎合服”,另如徐大椿提出生栀子常见吐,故更利于开上焦凝结气滞的用药观点,“古一两,今二钱零”的经方药量折算法及“病人喜服”的判断标准,陈修园以茯苓代荛花等内容,对《伤寒论》“方后注”研究均有不同提示意义。综合分析宋金元及明清时期经方的发展特点,即结合医家各自临证发挥,逐步形成规范化指导,同时结合药性理论,论述“方后注”内容,其间体现出的经方研究的两大基本方向:一者辛凉解表法得到逐步重视;二者由经方随证加减研究,逐步发展形成方证相应的类方研究模式。如朱肱据经方随证加减情况,提出“药证”一说,柯韵伯提出“方内之方”、“方外之方”的综合论述。中篇结合《伤寒论》“方后注”的时代发展特点,以“方后注”所载加减法及类方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经方常用加减药物的炮制、剂量、配伍、煎服护理法及证治之间的辨证施治规律如下:1.麻黄“先煮”的适用证。证轻者,生麻黄剂量大小、煎煮时间的长短与“泻肺实”功效呈同步增长趋势,“先煮”法可防止药力太过,去生品过烈之气,而炙麻黄、陈麻黄入药,则不必“先煮”。生麻黄治重证者,经与他药配伍,可制约药力之过,则不需“先煮”,仅取其“泻肺实”的强效。故麻黄“先煮”与炮制、剂量、配伍、证治关系密切。“去上沫”一说,具有汤剂普遍适用性,推断认为不应列为麻黄的特殊制备方法。2.“桂”类药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联合使用。经方桂枝用量,随病证加重而增大,提示方用厚味之意,结合《金匮玉函经》所载“黑润有味”的标准,推断“桂”的入药部位亦应随证选取,即取厚味见功时,宜桂枝、肉桂联合运用。3.干姜与生姜的可替代适用证。推断认为偏于呕吐,逆气重者,生姜为宜,偏于咳,气逆较轻,以干姜为首选。且治寒饮病机,干姜可代生姜,治虚寒甚者,生姜不可替代干姜。4.理中汤有关“术”的加减规律,及后世对“术”的发展认识,提示经方应结合病证、剂型,选择苍术或白术,即在苍术燥湿偏散表寒,白术燥湿偏补中的基础上,为汤宜苍术,作丸宜白术。5.基于《伤寒论》炮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者,大剂量久煎,生附子回阳救逆,小剂量短煎的规律,及附子炮制的时代发展情况,提出附子减毒,以去皮为主,余法炮制不可过度;用于回阳救逆时,应重视生附子的运用,结合剂量、功效、煎法共同施治;温阳散寒,以炮附子大剂量久煎,不只为减其毒性,实有取其温热厚味之意。6.经方用芍药“4两以下”,取通利阴经血脉之功,治疗腹痛症的规律,体现出经方中以赤芍代替白芍的临证意义。另外,结合类方、方族研究成果,以清代医家对经方加减的发展为例,探讨经方之间的病机关联性,指出桂枝汤类方为《伤寒论》各方病机连贯体系的核心代表;柴胡类方以柴胡为主,可散三阳之表的主治特征;四逆、理中汤类方的发展,体现出后世发展三阴证治,以温阳散寒方合填精益血药物的组方发展规律,且结合桂枝汤分析,在病机、药味变化连贯一体的基础上,“方后注”其它内容(剂量、配伍、煎服法、护理)亦体现出连贯性,如药后护理由“须臾”啜粥(桂枝汤)到“如食倾”啜热粥(理中汤)的随证变化等。以上有关经方加减药物及类方研究结果共同显示,经方“方后注”随证变化,各方“方后注”之间具有连贯一体性,其中药味的“随证”特征尤为明显,剂量、炮制、配伍、煎服法、护理则次之,各因素之间经不同组合,共同形成最佳治疗方案。下篇基于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后注”内容的多样性发挥,借助现代研究成果,以理论探讨形式,对《伤寒论》“方后注”药物品种、剂型、煎服法、组方理论等相关问题作出分析。提出麻杏甘石汤因汗、下病因不同,煎法亦随病机的细微变化而改变;经方“米药煎法”中,随证变化粳米的煮法,以取其不同程度的生津护胃之效;五苓散作汤剂或散剂者,各有不同适应证;“去滓再煎”法以对“滓”的处理作为区别特征,“去滓再煎”方中柴胡类方体现了药味、剂量对煎法的影响,泻心汤类方体现了组方配伍、证治对煎法的影响;表郁轻证三方所载“分煎”、“合煎”法,其理论及临床意义当有区别;柴胡桂枝汤、生姜泻心汤以“理中”为证治基础,在理中汤组方上出现的随证加减、随证定量法及各日服次数的适应证等。同时借助两步聚类法,探讨《伤寒论》“方后注”所含煎服法因素与药味、剂量因素对方剂分类的影响意义,分析认为药味因素对方剂类别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各因素的分类结果,均体现出仲景对该因素的一般运用规律,且同类方剂所含的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关联性。以上研究结果共同显示,《伤寒论》“方后注”作为《伤寒论》的用方指导原则,所包含的药味、炮制、剂量、配伍、剂型、煎服法及护理内容,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以药味为主,药物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服、护理诸法为辅,通过相互协同或制约的多样组合形式,如“服汤-煮丸-服丸”的过渡性,煮散法有关剂量、煎服法、剂型、配伍等的综合变化,麻黄运用过程中有关炮制、煎服法、剂量、配伍及剂型的过渡变化等,诸因素结合共同调整方药性味,达到最佳“对证”目的,且因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特征,实际运用过程中同时存在方药的部分通用性。故有关《伤寒论》“方后注”的系统研究,对临证中灵活掌握药性调整方法,全面考虑证治影响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深入理解仲景辨证施治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正>一、上海烟草(集团)公司财会工作现状与特点当前,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执行的是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企业会计制度》为指导,行业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科目为主体,
<正>一、18年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与研究1995年高考数学命题中引入数学应用题,这一举动影响着全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开始参与数学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治疗上较为棘手的复杂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育龄期妇女来说,其导致的不孕也引发了
帕累托二八定律即80/20法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原理,它体现的是效率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80%的优良业绩是由20%的客户带来的。为此在顾客服务中不能平均用力,要重点做好20%顾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复发率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作出评价,予以明确临床实用价值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作为徽商的主要经商之地,吸纳了为数众多的徽商群体定居于此。徽商不遗余力、积极踊跃参与江浙地区的慈善事业。他们参与江浙地区慈善事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非凌驾于主权国家的常设性国际刑事审判机构,国际刑事法院备受瞩目。国际刑事法院的启动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考虑是否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也是罗
清代中期广州成为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广州十三行在引进西方绘画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
<正> 江南地区很早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造船业。宋元时期江南造船业已颇为发达,而明清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江南主要产业部门之一。 关于明清江南地区的造船业,已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