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现状以及患者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现状,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尽早识别PCI术后患者感知状况,指导患者和家属采取积极的疾病感知,促进术后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于2018年5月-2018年12月选取3所济南市三级甲等医院施PCI术的20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疾病感知问卷修订版(由症状识别、病情认知、疾病归因三部分组成)、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分别测量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变量、疾病感知、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及医学应对情况。由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具体为: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有效回收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5.7%。2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识别出的疾病相关症状平均为3.5个,前三位分别是胸部不适、心慌、胸痛;对自身及病情的认识情况7个维度平均分为:病程(急/慢性)3.02±0.65分,后果3.03±0.57分,个人控制3.19±0.39分,治疗控制3.59±0.39分,疾病一致性3.14±0.57分,复发(循环性)2.90±0.65分,情感陈述3.01±0.65分。与分界值3分相比复发(循环性)维度低于3分(P<0.05),个人控制、治疗控制、疾病一致性维度高于3分(P>0.05),病程(急/慢性)、疾病带来的后果、情感陈述维度高于3分(均P>0.05);疾病归因部分6个因子由高到低分别为:行为因素(3.30±0.66)分、生理因素(3.07±0.49)分、免疫因素(2.90±0.47)分、环境因素(2.86±0.55)分、心理因素(2.77±0.54)分、基因及偶然性因素(2.67±0.53)分。3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60.66±9.38)分,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家庭支持得分(23.07±2.8)分,朋友支持得分(17.87±4.39)分,其他支持得分(19.71±3.72)分。4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医学应对方式总分为(45.58±5.95)分,其中面对得分(19.02±3.19)分,回避得分(16.49±3.39)分,屈服得分(8.52±2.86)分。5单因素方差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在性别、是否在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体育锻炼、介入治疗时间上差别有高度或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年龄、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体重指数、居住方式、主要照顾者、吸烟史、家族史、病程、合并慢性病、服药种类、介入次数、支架个数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6相关分析:领悟社会支持中朋友和其他支持与后果、复发(循环性)、情感陈述、基因及偶然性各维度成负相关(r=-0.198~-0.435,P<0.05),与治疗控制、疾病一致性成正相关(r=0.152~0.472,P<0.05),其他支持与病程(急/慢性)成正相关(r=0.210,P<0.05),朋友支持与心理因素成负相关(r=-0.144,P<0.05);医学应对方式中“面对”与症状识别、后果、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呈负相关(r=-0.140~-0.198,P<0.05),与病程(急/慢性)、治疗控制和疾病一致性成正相关(r=0.172~0.248,P<0.05),“屈服”和“回避”与疾病一致性成负相关(r=-0.546,-0.227,P<0.05),与后果和情感陈述成正相关(r=0.150~0.567,P<0.05),“屈服”与症状识别、病程(急/慢性)、复发(循环性)、基因及偶然性呈正相关(r=0.141~0.471,P<0.05),“回避”与个人控制成负相关(r=-0.139,P<0.05)。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疾病感知总体状况受在职、性别、家庭居住地、介入治疗时间、屈服、面对、朋友支持的影响(P<0.05)。在症状识别上,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在职、性别、家庭居住地、屈服应对和面对应对,共解释方程总变异的19.9%;在对自身及病情的认识上,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屈服应对、朋友支持、介入治疗时间和性别,共解释变量的53.9%。结论1目前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正确的疾病感知状况有待改善。2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医学应对方式中“回避”维度显著高于全国常模。3在职、性别、家庭居住地、介入治疗时间、屈服、面对、朋友支持是疾病感知的预测影响因素,提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结合病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