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舟状骨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发生率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约占全部腕骨骨折的80%,由于特殊的血供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桡骨茎突切除、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术与Herbert镙钉内固定术因其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陈旧性舟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本实验通过术后随访X线检查结果,来评价用此两种术式治疗陈旧舟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与愈合率有无差异。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自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陈旧舟骨骨折患者3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7例,对照组16例。实验组: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下,于腕部桡侧沿鼻咽窝至桡骨茎突作长约4-5cm弧形切口,保护桡神经浅支、头静脉。纵形切开桡骨茎突腱鞘,将鞘内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向桡侧牵开,显露桡骨茎突。沿桡骨下端背侧缘横形切开关节囊,用手术刀或骨膜起子剥离腕桡侧副韧带于桡骨茎突止点处,完全显露桡骨茎突,用骨凿截除桡骨茎突,截除的桡骨茎突不宜过小,以腕桡偏30°时截骨处不能触及腕舟骨骨折处为准。将骨折两端的硬化骨纤维组织清除干净,在骨折两端用小骨凿和小刮匙作一长方形骨槽植入取自桡骨茎突处的松质骨。以骨折远侧段对合近侧段,使之解剖复位,自远向近钻入两枚或三枚克氏针交叉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是否复位以及确定克氏针位置。修复关节囊,止血、冲洗、闭合伤口。术后前臂掌侧石膏托固定至骨折愈合,去除石膏托看制动后即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麻醉成功后,于鼻咽窝处作长约4-5cm弧形切口,保护桡神经浅支、头静脉。纵形切开桡骨茎突腱鞘,将鞘内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向桡侧牵开,显露舟状骨骨折部。清除骨折两端的硬化骨及纤维组织,首先用一枚直径0.8mm或直径1mm克氏针作为导针沿舟状骨纵轴由舟状骨的近端向远端贯穿骨折线钻入,然后再与导针平行钻入1枚克氏针(注意勿使其穿过关节面),以固定近段骨折块防止其旋转,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是否复位以及确定导针位置。沿导针钻入钻头,测量长度并拧入一枚合适长度Herbert镙钉,插入方向应沿额状面与矢状面各45°,确保骨折端的加压与固定作用,尾端应埋入软骨内。活动腕关节见骨折固定牢固,冲洗伤口与彻底止血后,缝合桡腕掌侧韧带及关节囊,缝合皮肤。术后应用石膏固定至骨折愈合,去除石膏固定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结果:应用两种术式治疗陈旧舟骨骨折患者33例,术后石膏托固定,术后12-14天拆除缝线,所有患者均Ⅰ/甲愈合。术后随访6周-12周,复查X线结果示:33例患者舟状骨形态完整,未见塌陷与骨质坏死,骨折线模糊,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术后未出现关节不稳、明显疼痛、残留畸形等并发症。结果如下:实验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者6例,8周愈合者8例,10周者愈合2例,12周愈合者1例。对照组:术后6周骨折愈合者5例,8周愈合者9例,10周者愈合1例,12周愈合者1例。X线证实骨折愈合后即去除石膏托进行功能锻炼。从骨折愈合角度来讲,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陈旧舟骨骨折效果无明显差异。(X~2=0.453,P>O.05)结论:陈旧舟状骨骨折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各自具有优、缺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与愈合率无显著差别,与其他术式相比,桡骨茎突切除、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便,费用低廉;部分切除桡骨茎突可消除桡骨茎突与舟状骨骨折区的接触从而消除了桡骨茎突对腕舟状骨的应力,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机率,有利于骨折愈合;切除的茎突又可用于植骨,减少了取骨区的损伤;取骨、植骨、内固定可在一个切口内操作,克氏针针尾置于皮下,取出方便,避免二次手术对关节囊的骚扰,降低了关节内感染的发生机率并减轻了组织瘢痕形成。为一种治疗陈旧舟骨骨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