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MM探测的热带及副热带降水及其光谱信号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可以分为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两种主要雨型。由于热-动力过程和微物理过程的不同,不同类型降水的潜热廓线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反演降水所需要的雨滴谱信息与降水类型密切相关。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降水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与热力、动力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降水潜热对大气环流的作用,进而为模式模拟降水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对改善降水反演算法也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本文利用1998~2007年TRMM PR和VIRS的综合探测结果,在详细探讨了不同类型降水廓线的基础上,从季尺度特征出发,重点分析了热带及副热带地区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条件降水强度、雨顶高度、云顶温度以及垂直结构等降水参数,并对这些降水参数的夏季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降水廓线特征在PR2A25V61998~2007年所有的降水样本中,层云降水占78.6%左右,对流降水所占比例约为20.8%,而“其它”类型降水仅占0.6%。在24种降水类型中,只有16类降水的出现频率大于0.1%,且降水频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海陆差异。对降水廓线的分析表明,热带地区多年季平均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最小。陆面降水的雨顶高度较洋面偏高,而近地面降水强度却相反,且陆面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与洋面相比较强。综合考虑各类型降水的雷达回波信号及其垂直廓线特征,可以分别将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重新定义为四类和两类,其中T-100~T-130和T-200~T-240分别为“确定型”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此外,“其它”类型降水的垂直廓线显示出了云砧的特点。2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对流降水主要分布在热带辐合带、南太平洋辐合带、亚洲季风区、南美至中美以及热带非洲等区域,其频次多介于1~2%之间。但总体上,热带及副热带85%以上区域四季对流降水频次小于1%。层云降水分布较广,频次也相对较高,超过55%的区域四季层云降水频次在1%以上,但两类降水的频次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变化。对流降水的条件降水强度主要介于6~14mm/h之间,而绝大部分地区层云降水的条件降水强度在4mm/h以下。对降水廓线的分析表明,层云降水平均雨顶高度多低于9km,而对流降水平均雨顶高度相对较高,可达14km左右。两类降水的频次和条件降水强度都是洋面大于陆地,雨顶高度却相反,三者均存在显著的海陆差异。降水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体现在雨顶高度和近地表降水强度两方面,且高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较低纬度带剧烈。此外,由于洋面下垫面较陆地稳定,故洋面两类降水的季节变化较陆地偏弱。3雨顶高度季尺度特征对流降水雨顶高度明显高于层云降水,且层云降水雨顶高度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由于陆地强迫效应,陆面雨顶高度要高于洋面,但对流降水的陆地强迫作用较层云降水明显。就季节变化来说,对流降水雨顶高度的季节差异要比层云降水明显,但无论对流降水,还是层云降水,季节变化都是陆面强于洋面,高纬强于低纬。对不同雨顶高度对应的降水廓线分析表明,相同的雨顶高度,洋面近地面降水强度要大于陆面。对流降水近地面降水强度要大于层云降水,这与二者形成过程中的热-动力、微物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关系。雨顶高度越高,降水廓线的层状结构越明显。此外,统计还表明,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雨顶高度与条件降水强度均存在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4降水云云顶温度季尺度特征在主要的降水区,对流降水云和层状降水云的云顶温度(VIRS10.8μm通道亮温)多在250K以下。云顶温度低于230K的对流降水云和层状降水云都主要分布于陆面,而云顶温度高于270K的低云则主要出现在洋面,体现出了显著的海陆差异。此外,对流降水云和层状降水云的云顶温度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无论对流降水云,还是层状降水云,云顶温度越低,相应的条件降水强度也都越大,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且对流降水云的相关性要好于层状降水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条件降水强度与云顶温度之间存在自然指数函数关系。对不同云顶温度下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廓线的分析表明,云顶温度越低,降水廓线呈现的层状结构越明显,且海陆差异也更加显著。此外,相同的云顶温度,陆面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雨顶高度要略高于洋面,但近地表降水强度却相反。5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陆面对流降水多发生在午后,而洋面对流降水则多出现在夜间。陆面对流降水条件降水强度峰值时间最大概率密度仍出现在午后,洋面则出现在上午。陆面对流降水雨顶高度峰值时间与相应降水云云顶温度低值都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洋面主要集中在23~10点之间。层云降水参数的日变化与对流降水相似,但存在一些差异,如各时段见的概率密度差异更小。对典型区域降水参数日变化的研究表明,雨顶高度与相应降水云云顶温度日变化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由于探测仪器的不同,云顶温度较雨顶高度稍有延迟。降水频次和条件降水强度并不存在很好的一致性,这与地面雨量计观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原因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比分析陆面和洋面降水参数日变化发现,陆面降水参数的日变化要强于洋面。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垂直廓线的日变化都主要体现在雨顶高度和近地表降水强度的日变化上。对流降水廓线显示,雨顶高度和近地表降水强度的最大差值都要大于层云降水廓线,这说明对流降水廓线日变化要强于层云降水廓线日变化。此外,陆面降水廓线的日变化要强于洋面。
其他文献
伴随大数据挖掘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大数据“杀熟”现象也日益严重,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垄断,实施差别定价获取超额利润,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市场长久健康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杀熟”的实质,进一步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认为应该从政府、行业、商家、消费者等层面构建治理大数据“杀熟”的完整路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大数据“杀熟”事件的频发,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通过合成的多肽链将遗传信息传递出来,核糖体读取mRNA上的信息是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的,即从5’到3’端。随着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LepA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对于核糖体的理解是不全面的,LepA可以引起tRNAs的一种新的运动方式,区别于传统的运动方式将其称为反转运。这种反转运可以让tRNAs和mRNA在翻译循环过程中从3’向5’端移动一个密码子。LepA普遍存在于在细菌和由细菌进化
μ基是新近出现在几何造型领域中研究曲线和曲面性质与计算的一种代数工具,它提供了一种联系曲线和曲面的参数表示与隐式表示之间的桥梁。基于μ基的隐式化方法,表示紧凑且效率大大提高。此外,μ基在求曲线的奇异点,计算直纹面的自交线等几何问题上有很好的应用,展示了不同寻常的优势。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完善曲线与曲面μ基的计算与应用。对于曲线而言,本文利用μ基理论计算了空间有理曲线上的奇异点,并通过构
本文首先研究了具有极小底流的强单调斜积半流,在平移群作用不变的条件下证明了其伪有界的轨道的收敛性.利用这一结果,我们研究了包括周期,几乎周期和几乎自守在内的时间回复的酶催化无效循环和一类特殊的反应扩散方程的动力学性态,并得到了收敛性结果.最后,我们对Tyson等人1999年提出的生物内在节律的分子机制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出了生物存在周期性节律的充分性条件,并做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文章的结构如下: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不仅能够获得表面和表面吸附体系的高分辨图像,还能探测表面的局域扫描隧道谱(scanningtunneling spectroscopy,STS),甚至能够对表面吸附体系进行操纵。近三十年来,STM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分析仪器,在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超高真空低温
期刊
地下储油库勘察过程中,由于电视成像仪器本身参考系与大地呈一定角度,导致岩体斜孔结构面产状量测得到的为视倾向、视倾角,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为此,基于矩阵旋转理论,结合钻孔电视成像仪器北方向恒定不变的特性,提出斜孔结构面产状校正公式,并应用几何模型与工程案例进行了验证。进而以某地下储油库勘察实际工程为例,对斜孔成像量测结果进行校正,揭示了库区内结构面产状区域及纵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校正前、后结构面产
从本质上看,“双减”政策是在人才培养规律的指引下,对一些旧有教育观念的纠偏。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转变观念、赋能游戏,有效促进“双减”落地。三引领,转变家长观念。一是家园合作,实践引领。我园建立高效家园合作机制,成为幼小衔接试点园;发挥家委会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双减’专题研讨会”“小班入园适应专题研讨会”等,了解家长的心理及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家
期刊
In this thesi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atio of the production cross section of W and Z bosons in association with one jet at LHC is performed.The cross-section ratio is measured with LHC proton-proto
学位
从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到邓小平将“共同富裕”上升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再到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历经了一个逐步完善的演进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倡导“共同富裕”,是为了克服工业与农业之间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使农民能够逐步、彻底地摆脱贫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倡导“共同富裕”,是为了